是建立在全球性资产价格泡沫、经济长期失衡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信用货币创造无节制泛滥地基础之上。而美国金融市场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与其他主要国家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加速了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滞胀风险的成型。
因此。在目前全球经济滞胀风险尚处于相对可控状态下,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财政货币当局应该进一步把调控重点放在反通胀的目标上。
目前有种观点认为,各国货币政策当局正在上演一种“眨眼睛游戏”。就是说,在通胀压力下,各国央行都不愿意先实施反通胀政策,都希望别国在本国之前实施反通胀紧缩,这样本国就可以搭别国反通胀紧缩地快车,从而降低其反通胀成本。显然,这本身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由于当前地通胀从整体上看是全球性的现象,由于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地不断深化,即便是美国央行也很难登高一挥就可以压下全球通胀。显然,任何国家可能都难以搭上别国反通胀紧缩政策的便车。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反而是哪个国家先实施反通胀政策,就可以尽早地降低本国的通胀水平和反通胀成本。
另一方面,国际要素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和需求的高增长,导致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飙升。如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要素价格管制和财政补贴,实际上刺激了国内要素资源的需求。从而为通胀巩固了需求基础。
显然,从以上角度看,要缓解全球性通胀和经济滞胀压力,需要的是各国财政货币当局一致性的反通胀行动。否则,当前的全球性通胀乃至经济滞胀将难以驯服,最终大家可能都将面临经济滞胀的冲击。
总之,滞胀风险实际上已经把各国的利益锁在一起。包括美联储在内各国央行及时地进行联合反通胀,将有利于降低风险。从这个角度上看。加息等紧缩政策不仅仅是美联储的专利,还应该是包括中国央行等在内的各国央行都需要认真考虑地政策取向。毕竟,不论是通胀还是滞胀本身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紧缩货币政策实际上没有必要再回避。
这时候很多的人问央行为什么不加息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步履维艰,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央行的独立性不足。“收货币稳通胀”是目前央行应该做的事情,但央行除了一步步提高准备金之外。似乎并无他法。
2008年前5个月,央行在“少发钱”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数据显示。其主动发钱地速度超过了内生的货币需求地增速。不仅如此,央行也没有做好“多回笼”货币。
央行的做法是不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CPI步步高升的事实说明这一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那么,为什么央行不加息呢?加息意味着银行可以增加对货币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回笼流通中的货币的目的,央行的专家显然比其他人更清楚这一点。
如果加息,则意味着央企与民企一样,都会承受较高地成本。而提高准备金对央企的影响不大。相比较而言,一些相关部门更偏好提高准备金而不是加息来“稳通胀”。因此。这显然已经不纯粹是一个货币政策的问题,而是涉及到部门利益的博弈了。也就是说,加息不加息,其实不是央行说了就能算的。这或许才是央行不加息的现实考虑。
这就相当于要求银行体系变相地为央企提供在通胀情况下的优惠,是另一种形式地补贴。而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无法获得贷款,底层消费者正承受着银行的负利率和高物价。离权力中心越近越容易摆脱通胀地压力。而处于权力末端的底层却深受通胀之苦,这跟央行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足是分不开的。
这个时候中国增持美国国债中国仍支持美元
“中美经济对话首先利益一致”一文指出。此次对话,中美双方在共同面对通胀威胁时,将形成利益大于汇率分歧的新局面。事实上,近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