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二章 合围(三)(第2/3页)  龙啸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万大军分成十几个二三千的队伍,也确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而且在随后开始豫南战役中,这批耿仲明部的军队也确实不敢违抗阿济格的命令,让他们干什么,都老老实实的干什么,绝不敢有丝毫的怨言,因此像一些冲锋、送死、充当炮灰之类的活,清军就全部分派给耿仲明部的军队干,结果仗打到这一步,耿仲明部的军队阵亡的人数己经超过了万人,占清军总阵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但这是在豫南战役的开始阶段,从表面上清军连战连胜,长驱直入,因此原耿仲明部的士兵们就算心里不平,但也不敢有任何的反对意见。

    而清军打到淮河边的时候,中华军开始加强了抵抗力度,逐渐扭转了局势,由其是在昨晚一夜之间,中华军全面出击,一连攻破了清军左右两翼的阵地,并且将清军包围起来,战场的局势出现了*,于是一些原来耿仲明部的将领士兵们也开始有了別的想法。

    在阿济格制定了突围的计划之后,付责东路突围的士朝璘手下有三支原耿仲明部的军队,三名主将分别叫李江、陈作伟、张中鸿。他们原来在耿仲明部,都是游击将军,其中李江和陈作伟都是耿仲明的本部部将,而张中鸿是川军部将、这时三人合兵,大约有五千人马。

    因为出身相同,三个人也常聚在一起,议论局面,同时也发泄自己对清军的不满。而这一次士朝璘奉命在东线突围,也下令他们三人付责第一批进攻部队,首先向中华军发动攻击,目地当然还是拿他们当炮灰使。在得知自己将随士朝璘突围之后,又被派去打头阵之后,三人又聚在一起,而这一次商议的,是向中华军投降。

    李江和陈作伟是耿仲明的旧部,对中华军也了解得便多一些,因此两人也认定,清军现在败局己定,自已不能跟着清军送死,主张马上向中华军投降,根据中华军投降制度的规定,现在还能算一个火线起义。而张中鸿还有一些顾虑,因为清军突围,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但李江一句话:“突围成功了又有什么用,咱们在清军里面,也还不就那样,就算这一次不死,指不定后面那一场战斗还是当了替死鬼。”

    听李江这么一说,张中鸿顿时也无语了,于是三人立刻商议了一番,因为现在马上就要开始发动突围了,因此三人各自派出一名心腹亲随,去找中华军联络投诚的事宜。并且请中华军派兵接应他们。

    听完了三人的讲说之后,李定国也基本能够判断,投诚有七成以上是真,不过也不能全信,说不定这是清军使的诈降计,首先骗取中华军的信任,以为清军是真的投降,所以放松警惕,等接近了中华军的阵地之后,发动突然袭击,打中华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必需要作好一切的预备,即能够接纳清军的投降,又要防止清军使诈。

    于是李定国和三人约点好了接应的地点,同时也提出自已的要求,一是对李江、陈作伟、张中鸿三人的投诚,可以按火线起义标准,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中华军绝不会食言,二是在投诚的过程中,在清军到达接应的地点前,绝不许开枪,一但听到了枪声,中华军将视清军诈降,并对清军发动攻击;三是在中华军接应到清军之后,清军必须放下所有武器,空手进入中华军让出的阵地通道;三是在进入中华军的阵地之后,将接受中华军指定的地点驻扎二到三天的时间,等待中华军的整编,但没有中华军的命令,绝不许离开。

    为了表示中华军的诚意,李定国也派了三名侦察兵,随三人返回清军,和李江、陈作伟、张中鸿三人面谈,同时一但他们决定投诚,也由这三名侦察兵付责在沿路上与中华军进行联络。

    等这六个人返回到清军的驻地之后,李江、陈作伟、张中鸿等得都有些着急了,因为这时轮了东路发动突围的时间已经到了,士朝璘已命人来催了两次,由其是第二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