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 章(第2/4页)  基辅会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标准来看,依然是十分原始的,排除乌拉尔山脉以东,也就是苏联的亚洲部份之后,欧洲部份的苏联实际上只有一个jiāo通枢纽,那就是莫斯科,一旦攻占了这一地区,苏联红军将无法向两翼机动其预备兵力,而居于中心地位的德军却可以自由选择南翼或北翼的敌军予以各个击破,换句话说,陆军总部是要在中线获得决战的机会。

    分析一下整个基辅会战以及此前的乌曼会战、斯摩棱斯克会战和其后的维亚兹马会战,可以认为希特勒的战略是要比陆军总部高明。其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红军的装备并不亚于德军,他们在机动能力和装甲部队的攻击能力方面也是法国和波兰军队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德国人认为是比较“原始”的地区活动,他们的机动能力甚至要高于德军;第二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红军的兵力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在正式攻打莫斯科之前,德国陆军在野战中已经歼灭红军超过三百万人,可是在莫斯科城下,他们还是集结起来将近两百万人进行防御和反攻,而根据德国情报部门所掌握的红军有关的情报,苏联的陆军实际上已不复存在。这样一来,当兵力较弱的南北两翼的发展不及中央集团军群迅速时,红军将可以很容易地集结起规模庞大的预备兵力击打中线德军的侧翼,因为后来的基辅会战所击败的西南方面军,其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如果让如此庞大的兵力攻击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那么中线德军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因此,希特勒的战略并没有错误,他的错误在于后来接受了波克等人的意见,在寒冬之际贸然攻打莫斯科,事实上,如果德军在维亚兹马会战之后不是继续进攻,而是构筑一道冬季防线固守的话,以当时红军的兵力来看,要打破德军的优势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陆军总部和希特勒存在着战略上的分歧,所以后来的战事就出现了莫名其妙的矛盾情形,因为希特勒在感觉到某个地方不对头时,他会不通过陆军总部直接向前线指挥官下达作战命令。所以前线的作战常常不依古格,再加上部分将领的独立行事,陆军总部终于丧失了对陆军的控制,结果是希特勒确立了自己在军事上的独裁,陆军总部几乎降格成了一个元首的军事办公室。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影响基辅会战的胜利结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歼灭战。

    第一章 最初的两个月

    南方集团军群的推进

    1941年12月18日下达的第21号指令(即众所周知的“巴巴罗萨计划”),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计划对苏联实施的进攻中所担负的任务作了以下规定: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的集团军群,应将主力置于卢布林地区,以基辅为主要突击方向,以强大装甲兵和迅速突入苏军纵深翼侧和后方,继而沿第聂伯河一线将其聚歼。右翼的德- 罗兵力集群的任务是,保卫罗马尼亚领土,并以此掩护整个作战行动的南翼……”

    这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为冯·龙德施泰特元帅)的参谋部还设在巴黎附近的圣热曼。为使属下8 个摩托化兵团和29个步兵兵团作好战争准备,参谋部从这里发出了第一批进军指令和命令。

    部队开始开进,自3 月份起,公路、铁路有时已超过其饱和量。历次图上演习均已表明,南方集团军群将把主力集结于卢布林地区,而沿桑河维斯瓦河支流,在波兰境内。的帝国边界,仅部署一些战斗力较弱的步兵部队,担负警戒任务。

    在此期间,国防军统帅部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达成了协议,根据协议,匈牙利诸旅沿本国边界实施警戒,罗马尼亚军队与德国第11集团军协同作战,但要晚些时候才能参战。

    空军总司令部指派由勒尔大将指挥的第4 航空队与南方集团军群协同作战。航空兵部队的任务是夺取制空权和支援向前推进的陆军。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