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 章(第3/4页)  基辅会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与克列缅楚格间的第聂伯河一线。8 月22日,党卫军“诺曼人”师攻占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型桥头堡。

    此间,德第11集团军各军均已到达布格河,并于8 月16日占领尼古拉耶夫。党卫军近卫部队指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近卫师,归第1 装甲集群指挥。”这时正由北向赫尔松突击,并于8 用19日占领该城。这样,实际上整个第聂伯河地段都已被德军占领。苏军仅在切尔卡瑟附近1000多米宽的河流的西岸还坚守着一个桥头堡。在以后的两天里,该桥头堡也被德第44军夺占。

    现在,只有基辅尚被俄国人占据着。在乌曼会战期间,基尔波诺斯上将把基辅建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他将其指挥所设在基辅东面的布罗瓦雷,将保卫乌克兰首府的任务jiāo给了第37集团军司令部。在8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该集团司令部拥有4 个步兵师和5 个民兵旅。

    在这支实力雄厚的部队的当面,只有德第29军(冯·奥布斯特费尔德尔步兵上将)。8 月8 日,该军接到向基辅发起进攻的命令,但进攻毫无进展。4 天后,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下令停止进攻。

    南方集团军群对于如何攻占陆军总司令部8 月12日指令中提出的新的进攻目标忧心忡忡。指令规定,在冬季到来之前应达到的目标是:攻占克里木和顿涅茨河畔的工业和煤矿区,切断俄国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给。为保障这一大规模作战的北翼安全,必须消灭基辅附近的苏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知道,以现有兵力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

    但是,这个重大的疑难问题竟“自行”解决了。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北面向前推进的、由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已深入俄国纵深,将这个辽阔的沼泽地区抛在了后面。俄国最高统帅部推测,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将继续向莫斯科方向突击。因此将其所有部队都集中到中央集团军群的当面,而忽视了该集团军群成纵深梯次配置的南翼。

    因此战场上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态势,即俄国“西南方面军”处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深远后方,而且尚未认识到来自北面的危险。希特勒发现了这一罕见的有利态势,并且从这时起像着了魔似的将其注意力放到了东线的南段。

    第二章 莫斯科还是乌克兰?

    希特勒与陆军总司令部争夺指挥权的斗争

    1941年8 月21日是东方战局第一阶段的转折点。在这一天,希特勒签署了第35号指令,向3 个集团军群提出了在冬季到来之前必须达到的战略目标。根据这一指令,迄今一直被看作重点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将被削减,其所部快速部队将调往北方和南方。这样一来,自制定最初方案起一直被视为此次战局唯一进攻目标的莫斯科,便失去了它的意义,指令将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定为进攻方向。南方集团军群将担负德军作战的重担。

    8 月21日和该日所产生的第35号指令成为东方战局的转折点,并不是偶然的。在东方战局开始后没几天,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就讨论了有关各集团军群重新调配使用的设想、调查结果、计划,建议和命令。

    这件事清楚地说明,无论是国防军统帅部还是陆军总司令部,都没有制定出东方战局中各集团军所应遵循的明确的计划、方针、原则和命令。同时还说明,陆军在尚未作好准备的情况下便被拖人这场“历史上最大的战局”。而希特勒则踌躇满志,声言战局一开始“世界就会为之屏息”。

    因此,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不久,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实际上就已“无章可循”了。它们仅根据临时出现的战略状态和现实情况行动,而不是按照一个经过长期准备和多次图上演刁、对各个环节都做到深思熟虑的计划来作战。第4 装甲集群通过伊尔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