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 章(第1/4页)  黎原回忆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和布施人的功德。当时整个息县只有这一所高级小学,是完小,共设六个年级,每年级有近四十名学生,全校共有学生200余人。开设的课程有算术、国文、自然、地理、历史、三民主义、公民课。那时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大,个别学生近二十岁。我在同学中年龄是偏小的。校长叫夏光宇,是当地一位公认的教育家,为人正直和善。解放以后,听说他还当了多年校长。学校教员大都是师范学堂毕业的。教员的工资、办公费、设备费等一切经费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标准,由校长负责,向教育局报销。教育经费有一定的保障。老师中有一些人旧观念很重,对待学生很凶,动辄体罚打骂学生。有一个教国文的翟老师就很恶劣,我曾和同学向校长告过他的状,要求辞退翟老师。夏校长也深知这位翟先生师德欠佳,有损校风,最终辞退了他。老师在当时的社会上还是受到普遍尊重的。在一般老百姓眼里,他们的地位和地方绅士差不多。教员的薪水每月30~50元大洋,按那时的社会消费水平来看,还是相当高的。唯一不同的是,老百姓有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学堂里的先生都是有学问的人,更公正,肯替老百姓说话,因此更受乡人的敬重;而乡人对官僚、地主的尊重,有时并非出自真心,而是迫于他们所掌握的权力和财富。

    上小学后,我因为来自农村,穿的衣服、用的东西都是乡间土货,智能见识一时也赶不上城里的孩子,所以常被同学笑话,说我是乡下佬,有时还会受欺负。刚进城时住在王绳武家,他儿子王培英又和我同校,对我比较照顾。一年后王培英就毕业了,我也搬出了王家。我们班上有个县城的同学王某某是县里有名的阔少,他瞧不起我,经常无故欺负我。后来三个关家店的同乡同学牛学勤、任理中、粟中民知道后,非常气愤,主动出面打抱不平。他们趁春游的机会,在濮公山狠狠地"修理"了他一顿,以后他才不敢再欺负我了。

    在新学堂里,我学习了许多新知识,开始用钢笔代替毛笔写字,同学之间的jiāo往也比上私塾时更多了。可以说进城读书是我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飞跃,我的眼光、志向也渐渐走出了淮河套。在胡家围子念私塾时,我满脑子都是忠孝仁爱的封建儒家思想,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如甲午战争、义和团、辛亥革命几乎都不知道,只觉得胡家的围子好,长大后要发家致富,像胡家一样建造一个更大的围子,再多买上几条快qiāng。上了新学,眼界开阔,才了解到中国很大,世界更大,知道了孙中山推翻满清的历史功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学校规定每周一都要举行总理纪念周,背诵总理遗嘱,讲解时事和孙中山主张的三民主义。从此,我开始有了念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息县第一小学校名几经变更,现更名为息县实验小学。学校也从破旧的孔庙中迁出,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楼,现有教师102人,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00余人,是息县教育局直属的唯一重点小学。我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次回息县都要到学校看一看,2007年9月我不顾91岁高龄,由家人陪同再次回到母校,把自己的多年积蓄15万元捐给了母校,设立助学奖学基金,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县里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看到母校的发展变化,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欣慰,希望母校越办越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1930年7月,我从息县第一小学毕业后,就到豫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潢川县城投考河南省立第七中学,即潢川中学。

    潢川,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淮河南岸,潢河贯通,是豫南地区的首府。潢川中学始创于1905年,是豫东南地区最负盛名的高级中学,素有"豫南文化和革命的摇篮"之称。

    清朝末年,随着列强的入侵,民族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