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3 章(第2/4页)  了凡四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情。

    ②牝(pìn):雌xìng的兽类,也泛指雌xìng。《史记龟策列传》:“禽兽有牝牡。”

    【译文】

    什么叫爱惜物命?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罢了。追求仁的人就是要求这个,积累德行的人也是要积这个。《周礼》说:“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厨房,这就是为了要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就有“四不食”的禁忌,是说听到宰杀声音的不吃,看到宰杀场面的不吃,自己喂养的不吃,专门为我宰杀的不吃。人们无法完全断绝吃ròu,就应当先从这几条来戒。

    【点评】

    人之所以算作是人,就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求仁的就是要求这些,积德的也是要积这些。恻隐之心集中反映了孟子的道德起源论和人xìng论。孟子认为,人生来的本xìng中,就有善的因素。他说:“人xìng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他看来,人xìng本身是善的,这是一种天生的本xìng,恻隐之心人人具有。孟子还进一步认为恻隐之心是“仁义”的开始,他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叫做“四端”。“四端”如能发展起来,就形成了“仁”、“义”、“礼”、“智”“四德”。“四德”是“四端”的发展。有了“四德”人就具有了善心。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不仅不善,反而凶狠残暴?他认为那是因为这些人不注意善的方面,不注意培养和扩大善的结果,也就是没有发扬恻隐之心的结果。

    《周礼》上说:“早春的时候,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说,君子应当远离厨房,这就是为了要保全我们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就有“四不食”的禁忌,说的是听到宰杀的声音不食,看到宰杀的场面不食,自己喂养的不食,专门为我而宰杀的不食。后来的人们无法断绝吃ròu,不妨先从这几条开始禁戒做起。

    ※※※

    ※※※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①,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②,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注释】

    ①蠢动含灵:犹指一切众生。

    ②暴殄(tiǎn):糟踏毁坏。杜甫《又观打鱼》:“吾徒何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

    【译文】

    循序渐进,慈悲之心不断增长。不只是应当戒除杀生,那些蠢动的动物其实也都有灵xìng,也都是有生命的。抽取蚕丝时要煮茧,锄地的时候要杀死虫子,想想我们衣食的由来,都是以杀害别的生命来养活自己。所以糟踏浪费衣食的罪孽,应当与杀生等同。至于手下误伤的,脚下误踩的,不知道有多少,都应该想方设法地去防止。古诗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啊!

    【点评】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慈悲心不断增长。不只是应当禁戒杀生,包括低等生物等一切众生都是有生命的,都应当爱惜。抽取蚕丝时要煮茧,锄草耕地时要杀死虫子,想想我们衣食的由来,都是以杀害别的生命来存活自己。所以糟踏、毁坏衣食的罪孽,实在是与杀生相等同。至于手下误伤的,脚下误踩的,不知道有多少,都应该想方设法地仔细提防。古诗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啊!人要以慈悲为怀,与地球上的各种物种和谐相处,不可以自我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资源。

    ※※※

    ※※※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①;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