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车之鉴
从柏克以及他所遭遇的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第一,在现代社会里,企业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形象意识,尤其对yào品等关系消费者人身安全的产品,必须把保证使用安全放在首位。在处理危机过程中,更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第一选择。一旦产品安全受到威胁,必须马上采取正确的措施,而不能吝惜。显然,收回产品就意味着公司的严重损失,仅此一项强生公司就花费数百万美元。
按一般人的推理,既然yào品中dú事件发生在芝加哥地区,况且又被证实不是公司的责任,仅仅收回在芝加哥地区出售的产品就足够了,强生公司则是担心进一步对消费者的损害,最终收回了全部产品以尽力挽回负面影响。
因为公众对危险的担忧常常波及整个品牌的所有产品,而不会再去从中仔细分辨。从整个处理过程看,强生公司简直是不惜血本来承担损失,然而,他们花钱买来的是消费者的信任和对产品的忠诚。
第二,采取果敢、正确的处理危机措施。强生公司在泰乐诺事件中采取的危机处理策略和各项具体措施,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有理有利。尤其是其中的三项计划表现了高超的危机处理技巧。既表现了对消费者负责的一面,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公司的损失。当然,主要是对公司形象和产品形象上的损失。其中,以最有力的措施遏止危机的发展,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弄清事实真相,是成功处理危机的关键步骤。这两步做好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取得消费者的谅解并重新建立起对公司及产品的信任。
统观这些处理措施和步骤,都不失大家风范:不拘泥于眼前的名利得失,而是着眼于整个市场和公司的整体形象。处处算大账、顾大局,而不是为蝇头小利。对比日本企业在中国消费者面前出现的危机,如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三菱越野车事件及日航班机事件。日方企业的处理方法,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保护自身的短期利益为目标,能推就推,能赖就赖,让人丝毫看不出诚意。
表面看很精明,其实是最愚蠢的招数。它们得到的也许是短期利益,失掉的是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和未来的市场。
第三,危机发生之后,企业要保持与媒体的有效沟通。因为,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消费者了解事件的主要渠道就是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也都热衷于把各种危机事件当成自己的报道热点。
所以,企业要善于利用媒体来平息危机、化解危机。通过媒体,以真诚的态度,迅速把事件的真相告诉公众,这是最好的方法和最有效率的渠道。
1982年,泰乐诺胶囊里加入氰化物一事曝光后,詹姆斯柏克从全国的yào店里收回泰乐诺胶囊。作为公司的主要行政官员,他的举动使公司损失1亿美元。但詹姆斯重新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一年之后,经过增加新的安全包装后,该产品重新上市。泰乐诺胶囊也重新赢得了90%的市场份额。沃顿评选组认为,詹姆斯柏克的行为,尤其是对社会大众的承诺,直至今天,仍是抵御危机最好的典范。
第二部分第6节 用十亿分之一秒来祝贺成功
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迈克尔戴尔,这似乎又是一个“坏孩子”辍学的例子18岁从大学一年级退学,38岁时已经身家170亿美元,拥有4万名员工,公司销售额超过400亿美元。
戴尔公司的女员工说:“谁能比我们老板富有?谁能比我们老板帅?认识了他,还能看得上谁啊?我们全都嫁不出去了!”
“富有”诚然属实,“帅”字则有人提出异议。他的头显得大,小小的眼睛总是瞪着,颇有喜剧效果,直截了当地说,他的模样有点像喜剧明星金凯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