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二章 射日坠(四)(第2/3页)  兴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能放几艘船,每艘船上又能容多少人?几批弓箭射过去,就结束了。于是双方的大军就这样僵持下来。

    李威这才不慌不忙地将战俘甄别出来,党项人也不能送回家,万一发现,麻烦又来了。留在军中,正好做了战士。其他人也没有杀,送了一千人给了诺曷钵,答应过的,怕他又来青海找自己论理。

    其实迁移到灵州这一部吐谷浑一直很安份,倒是后来的党项人,委实是一个白眼狼。

    还有其他的人,押到鄯州,给李敬玄写了一封信,因为青海大战,抽调了许多劳力,耽搁了生产。将这一批战俘送到中原吧,让他们替百姓耕种。又写了一句,皆是我大唐死敌,悍不畏死之人。李敬玄哭笑不得,太子的意思懂的,于是战报上报了战功,可是这批俘虏又再次在户部上消失了。到了什么地方,估计一年后,派官员专查此案,也查不出来。

    战局现在对唐朝依然十分有利。

    十月到来,第二批物资送到了青海,其中就有许多棉衣棉被。这两样东西出现,对唐朝的驻边极其有利的。以前因为天气寒冷,在北方将士没有办法呆下去,因此一到冬天,立即撤兵回来。有了这两样东西,本身现在人耐寒性好,就可以在北方熬冬。

    有了充足的物资,作为士兵,也想立功,可更想活下去。这样的状况,立功的机会很少了,可活下去的机会却无限地增加,多数士兵还是乐观其成的。但少数人可不是这样想。

    吐蕃人攻打不下来大拔斗谷,于是天天派士兵喊骂:“姚河李阿婆,鄯州王伯母,见敌不能斗,总由曹新妇、刘老妇。”

    刘审礼忍无可忍,正好李威的信送到,将手下诸将召集过来,商议出战。中郎将裴绍业怯怯地问了一句:“刘总管,我们有没有必胜的把握?”

    允许你出战,八里之内任你出击,可得事前立军令状,不胜即斩。一立军令状,若真不胜,纵然刘审礼是工部尚书,也要依军法处斩的,不然军法如何执行?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李绩征*时,为了正军纪,于是喊他女婿杜怀恭同行。不知道杜怀恭从什么渠道得到消息,以贫辞行,李绩赈之。又辞以无奴无马,又复给之。杜怀恭理穷,逃惹到岐阳山中,对人说,公想以我立军法。李绩听到后,流涕承认,杜郎疏放,此言或是有之。

    越是象这种庞大的军队,越需要军纪。所以李绩想杀他女婿以正军法,我连女婿都斩了,况且他人。李威在青海,对将士比较宽松的,可一旦触犯军纪,立即执行。大道理不谈,历史上偏巧记住了二人,程不识与李广,李广治军松,将士爱戴,但作战时时胜时败,程不识治军严,可战无不胜。李威人马虎,治军没有马虎。

    刘审礼心里也清楚此节,若是真没有取胜,很有可能太子在大拔斗谷,来一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犹豫了一下,终于打消了这个念头。

    然而这一句话终于传到了后方,但改了改,改成了姚河李阿婆,鄯州王伯母,见寇不能斗,总由曹新妇、刘老妇。不但将刘审礼比成了老妇,也将李敬玄、王杲、曹怀舜一起骂了进去。

    而且这几句话朗朗上口,小孩子一边在玩家家,一边在唱歌,连李敬玄听了脸上都觉得没有光彩。可怎么办?难道命人将这些小孩子嘴巴堵上?

    ……

    青海早上起来,草地上结了厚厚的严霜,长安也渐渐冷了下来,终没有青海冷。

    裴行俭这些天却在绞尽脑汁,在想。如何落实到细节上来,不亲自上战场不行的,可旁观者清,若是头脑睿智,反而比在战局里的论赞婆与李威更能清楚地看到其中利弊。

    这很有道理的,别看论钦陵与论赞婆说话时洒脱自如,比《楚留香传奇》里那个无花,还要洒脱。当真一时半刻想出来的?从逻些城出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