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第1/3页)  重生之商海惊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二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程沧海吩咐杨星,这些资料他会尽快提交中央常委讨论,印尼和香港的事情可作为重点,洪灾的论调要和缓一些,国家领导们虽然不喜欢报喜不报忧,但危言耸听也不合适。杨星心底叹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贵为总理的程沧海也一样又无奈啊!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总理大人对他的100亿美元计划是放行了,资金危机看来解决了。

    杨星在北京一呆十多天,既为了等上面的的消息,也趁机把国内的各公司事务处理一下。虽然经过去年圣诞年会的集团大重组,很多具体事务他已经完全交给了手下处理。但涉及到集团战略决策的事项,始终还是要由他最后拍板决定的。

    从前年开始,中星集团陆续收购了香港中策、中原、广东省国投公司麾下大量的原国有企业,接手的不光有优良资产,也包括了大量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死账坏账,以及大批下岗员工和离退休人员安置问题等。杨星当初为了不引起争议,不让将来给他扣上侵吞国有资产的帽子,也为了能让收购企业的设备和人员平稳的迁移进五大产业园区。对于这些企业原所在地的政府几乎是有求必应,给钱给物,还承诺只要能协助搬迁问题问题,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解雇一名员工,将尽全力减少因体制转变和搬迁引起的社会问题。

    到现在,杨星自认基本上实践了言,这感觉比他赚得了上亿美元还要自豪。无论是前世还是现在,对于这些因为国企改革而陷入彷徨,失去保障的普通工人全社会都报以极大的同情。他们把自己最好的岁月都留给了企业,最后却因为企业改制等原因而成为了改革阵痛的牺牲品,很多工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的下岗使他们沦为社会的弱者,全家都丧失了依靠,发生了许多惨绝人寰的悲剧啊!作为重生者,他认为国企改制虽势在必行,但能否把改革对于这些社会底层民众的影响减到最小,是可以在他的企业内部进行试验的。

    现在整个集团职工已经达到了5万人的规模,王伊人以人事总监的身份多次提醒过他人数相比集团规模有些过大,但杨星认定咬牙坚持,到处借钱也尽可能不减人手。相比人事部提供的一连串数字,杨星看到的是数字后面那些一个个活生生的员工,以及他们身后背负着的美满家庭。

    所以杨星一向主张企业的人员的融合、磨合和培训问题是集团头等大事,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没发掘出员工能力的老板,中星集团内部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在国内绝对是鹤立鸡群。而且上至四五十岁的老员工,下至刚从技校毕业的实习生,集团内都有对应的培训课程。只要你努力,中星集团还会安排给你合适的职位升迁规划。因此中星国际在国内的公司是解雇员工最少,吸引高素质人才最多的,每次集团招聘会都是挤得水泄不通。

    放眼国内此大批国企打着改制的旗号大肆裁员的举动,中星集团绝对是个另类,它和旗下公司一系列收购的行为,虽然引起争议很大,但最后都能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国内高层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然官方没有对此过多赞扬,但在党内的内参上,“中星模式”的提法消然出现,表示了中央对于中星国际在国企改制中做出大胆探索的默认,认为中星集团的做法为提出一条让改革各方都受益的方法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另外他的手下还汇报了今年2月五大产业园中的最后一座——上海东方星城也终于开工建设的好消息。这座本来准备去年就开工的产业园就是因为上层的争论而被拖延的,当时因为北京产业园的争论导致上海市政府对于兴建东方星城的态度是犹豫不决,预定在张江高新区里的建设的星城地皮都批下来了,却在开工前被卡住了。如果不是当时杨星当机立断把北方星城移师天津,后来又传来他跟程沧海同行香港,中星巨资收购山一证券等消息,观望中的上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