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七十七章 山城轨道交通(第2/3页)  重生之商海惊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距山城机场和即将动工兴建的新火车站很近,地理优越极佳。便于新区内企业向外运送产品。一旦得得国家的认可,随之而来必然是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对于身处新区内的西部星城来说绝对是个大肆扩张发展的良机。所以如果能将基础雄厚的山城汽配行业加以整合,可以大大缩短星辰制造进军汽车行业的时间,加上集团的自己支持么和杨星本人的重生优势,他有信心让星天动力的汽车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听着杨星对山城汽配行业未来描画,国津要和浦阳似乎已经看到热闹的两江新区码头上机器轰鸣,已建成后的三峡大坝,可以让装有两江新区企业制成品的万吨级集装箱巨轮沿长江而下,直抵上海,真正发挥出长江黄金水道的便利。两江新区通过一条条水路、铁路和航线把产品运输线辐射到全国甚至海外,一座新兴的工业之城即将矗立在两江之滨。

    美好的远景自然激起了当政者的雄心,有杨星的支持,国津要他们对于推动建立两江新区的决心更坚定了。当然国津要他们都是从政多年的老狐狸,肯定不相信杨星这样的资本家会当活雷锋只讲奉献。他今天这么好说话为市里出谋划策必有所图,他知道官场上的传闻,对杨星不能绕圈子,否则经常会被他绕到坑里。于是他直截了当的问杨星需想要什么样的回报,他不相信杨星只会对山城汽配行业感兴趣,毕竟以他现 在的实力,只看中几家汽配厂,格局小了点。

    杨星知道前面铺垫的不错火候到了,也不矫情直接揭开了大幕。他取出一支标注笔在山城地图上从市中心纪念碑广场上划出两道红线,一条横穿几个区向北一直到两江新区,向南则通到才从县升级为市区的城南。另一红条线则一路向西,在山城市区内最高峰飞鹅山附近一分为二,一条沿着低处的嘉陵江沿岸,一条则笔直穿越高处山底,在山城第二大中心沙河区汇合。

    国津要和浦阳对眼前这两条线路熟悉无比,杨星一画他们就认出来这是市里规划多年的轨道交通路线图,心里不由打鼓,不约而同想到杨星这年轻人果然是胃口极大,居然把主意打到这上面了。

    山城想上马城市轨道交通计划可不是一两年了,与其他城市炫耀城市形象的考虑不同,山城想修建轨道交通更多出于形势所逼。作为一座依山而建的城市,山城市内地形复杂,坡地沟壑纵横,市内道路狭窄又线路多变,雾中蜿蜒盘旋的被堵塞的车龙就成了山城街头经常可见的一景。

    我国第一条地铁早在六十年代就在北京建成,技术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阻碍。七十年代山城就有利用城市轨道系统发展公公共交通来缓解城市不断增大交通压力的想法。但以当时的国情,轨道交通建设需要的高投入就成了拦路虎,山城轨道交通计划一直被尘封了。*十年山城也努力向中央申请过,已经非常接近成功,连地铁的规划红线都确定了,可最后依然是卡在了资金问题上,地铁项目被迫下马,这惨痛的教训让山城历届领导都位子扼腕叹息不已。

    现在山城已升格为直辖市,相比其他几座直辖市,山城是唯一没有自己的轨道交通公交系统的城市,这届市领导早就对此不满,跃跃欲试准备重启市内轨道交通项目。但现实的资金问题依然困扰着市领导们。按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就算,地铁每公里造价接近5亿元人民币,采用高架方式的轻轨或铁路能便宜点,也需要3亿多人民币的每公里造价,实在让现在到处都是财政窟窿的山城望而却步。

    象现在杨星这信手一划,两道红线代表的轨道交通项目估计至少需要上百亿元的投资。他俩早听说过杨星现在随便一笔生意就上亿元,他的意思难道是想操作这个大项目?

    不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典型的高投入低收益的福利补贴项目,现在国际上都以国营企业为主经营,私营成功的寥寥无几,他们不相信杨星会投资于一个注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