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一十三章 军用运输机(第2/3页)  重生之商海惊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航西北飞机制造公司本身就是造军用运输机的,这次研制新一代军用运输机的重任仍旧交给他们。国内在制造军用运输机方面一直存有短板,国内长期使用的“运七”、“运八”等飞机仍使用的是前苏联五六十年代的技术,缺乏研制载重量大,航程远的大型战略运输机的经验。

    苏联解体后,国内曾购买了十几架前苏联的“伊尔-76”型大型运输机,结果竟变成了空军运输的主力,国内空降兵也第一次拥有了可以重装空投的能力。但靠购买别人的大型运输机永远要受制于人,后来军方再想购买多一些“伊尔-76”,就享受了一把俄罗斯人的“拖字诀”,俄罗斯以开工不足,工人不熟练等名义不断加价不说,还耽误了空军好几年的时间。

    吃了一回亏的中国空军可不像近邻印度人购买航母那样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中国本身是能制造军用运输机的,虽然大都是对原苏联设计修修补补,现在自力更生设计一款符合中国国情大型运输机应该不难。

    可事到临头才发现这件事还真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全世界能设计制造大型战略运输机的国家只有寥寥几个,就连一向以制造精密机器见长的德国和日本都造不出来,否则欧洲各国就不会有联合起来设计制造a400运输机了。

    这次大飞机项目的启动是军民齐动,但民航客机那毕竟有“运十”的底子在,而且改革后中国航空工业帮着波音、空客等公司做飞机配件,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客机制造是国际化最早的产业,国内现在的水平已经能生产出客机的许多主要部件。可军用运输机虽然和民用客机技术有许多共通之处,但由于军用飞机有特殊要求,对于客机技术可以借鉴,但仍旧是相当于要重新设计一款,国内设计单位明显在此方面经验不足。

    何况军方对这款新式运输机还有更大的期望,。希望以它为平台,发展出未来空军中急需的预警、指挥、加油、电子干扰、反潜、救援甚至心理战等辅助机种,如果研制成功,军用运输机的作用不亚于一款新式战斗机,几番盘算下来,自然把主意打到了师承一脉的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身上。

    虽然军方从苏联秘档里获得了大量苏联时期军用运输机的图纸和技术参数,但这毕竟是十几年前的技术了,而阿里克塞作为曾经的克格勃和乌克兰情报机构头目,从安东诺夫设计局里挖墙脚,掌握最新的军用运输机技术就十分紧迫。

    阿里克塞当初把苏联秘档交给中国人就知道没有回头路,好在杨星言而有信,让他得到了极为丰厚的报酬,想在家里混吃等死绰绰有余。可惜老间谍骨子里的冒险天性和对共产事业的忠贞让他闲不下来,等风头一过,就主动找上军方要求帮忙。

    有他这个地头蛇帮忙,乌克兰军事情报和科研人员就源源不断的流入了中国,瓦良格号航母、ss-18洲际导弹的技术引进都有他的身影在其中,现在他的工作重点就在安东诺夫设计局身上。

    安东诺夫设计局是前苏联最大的运输机设计制造单位,其开发出的众多运输机在世界航空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冷战中,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安”字开头的战略运输机是唯一能和美国“c”编号开头战略运输机抗衡的机种,特别是安-124和安-225型飞机更是创下了现役最大运输机和世界上最大运输机的记录。

    中国因为历史原因,早期引进的军用运输机都仿自苏联,而且大都来源于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作品,像“运-5”对应于安-2,“运-7”对应于安-24,“运-8”对应于安-12,国内想上马新军用运输机,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借鉴安东诺夫设计局的同类产品。

    阿里克塞告诉杨星,现在安东诺夫设计局正研发的安-70运输机,采用世界领先的桨扇发动机,其结合涡扇和螺旋桨发动机优势于一身,在电传操控和机载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