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章 中星大学(第2/3页)  重生之商海惊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走上集团各个关键岗位,中星各制造企业实力也自然水涨船高,对同行企业提供了有益借鉴。不少有实力企业也开始和地方政府联手,培养对口人才,即使实力相当不够不足,许多企业联合起来聘请星空人力这样的教育企业代为培训,也成了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原省的职业教育改革之所以搞得风风火火,还有一个意想不到优势。由于省内人口众多,又缺乏知名大学。许多本省考生原来深造只有高考这一条独木桥可走,想上好大学还需要跨省报名,竞争异常激烈。

    而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比大学学期短,毕业就能找到工作,而且中原省教育机构承认高职教育学历,即使参加工作,依旧能再参加大学学习,这让许多中原学子砰然心动。这几年中原省的职业教育生源不但满足省内需要,还向周围几省发展。中原高职学校中星空人力重点培养的几所学校学生专业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毕业后能迅速马上上岗,不少还成为技术骨干,是许多企业争抢的人才。中原省职业教育招牌也算是在全国打响,受到了中央嘉奖,要求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

    上海对中原高职教育改革也是暗自羡慕,相比中原缺乏名校,上海名校众多反而成了劣势。本地人既然能轻松上名校,对于像父辈那样在生产一线流汗当一工人自然没劲头,现在上海许多工厂里都是来自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才人员做生产主力,因此对于加强自己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本土专业人才的想法很强烈。

    杨星就提议想在上海复制中原的成功模式,成立一个连锁高职教育机构,特别是中星将要建设一所属于自己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大学——中星大学,中星大学没有放在集团总部所在的香港,而是设在上海这里,还将作为上海高职教育连锁机构的代表,仅这一点就表明中星植根上海的意思了。

    用杨星的话说,中星大学并不是普通大学,形式类似于麦当劳的汉堡大学,只对内部员工开放,主要用来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系统的经营管理及领导力发展培训,确保中星在运营管理、服务管理、产品质量及清洁度方面坚守统一标准,这也是韦尔奇主政中星后一直强调的一点。

    员工内部培训是几乎所有大跨国公司都要面临的核心问题,特别经过多次收购后,公司员工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连日常语言交流都成问题,又怎样形成凝聚力和接受共同的企业文化呢?中星此前一直在这方面下大功夫琢磨摸索,从“十方俱灭”表面无为而治,实际互相分工互相制约,到现在韦尔奇又提出制定标准、统一标准和执行标准,杨星经过股市动荡和私有化后,最终决定还是走中央集权的路子。

    同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驻扎在世界各处的企业和门店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储备和培养必须对此作出准备,以前简单的员工培训班已无法满足要求,于是总部考虑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既然是自己的企业大学,以杨星对人才的重视和一向大手笔投入的习惯,他一下子就拿出20亿美元,打算在全球建设5所中星大学,第一所就设在上海。

    4亿美元的中星大学外加承诺未来每年投入不低于1亿美元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杨星对高职教育的重视让关子平非常感动,要知道06年上海教育经费预算只有150亿人民币出头,杨星的投入换成人民币有40多亿,相当于全市教育经费四分之一,实在是雪中送炭。

    除了投资上海高职教育外,杨星还愿意为上海市树立城市新形象出一份力,那就是在东方之星大楼旁,协助上海市建设一所全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市政府的多年夙愿,当初上海浦东刚开发,市里就在核心区域的陆家嘴金融中心留出了地方,要建设几幢作为上海新地标的摩天大厦,拉高上海城市天际线,让外人看了叹为观止。这就是如今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