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65章 《舌尖》传奇(第2/3页)  醉枕香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就像现在这部纪录片,你刚刚提到的imax技术,我觉得十年之内都很难得到推广运用,他现在就把它拿出来,是不是太着急了一些?”

    何贯昌两手一趟,“所以我说他就像一个谜,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把他真正看懂过。”

    邹闻怀、何贯昌这边已经由纪录片讨论到林宥伦身上,而另一边,黄立成、陈然的话题却还继续停留在纪录片里的内容上。

    “这是滇省的迪庆,和我一个大院长大的朋友以前在这边的部队里呆过,回来的时候还给我带了一包上面说这种野生菌,不过是晒干的,感觉味道一般,新鲜的烤出来真有那么好吃吗?”陈然看着银幕皱眉说道。

    “在香港的高档餐厅里能够卖到几百块一盘,你觉得呢?”黄立成倒并不怀疑纪录片里所说的事情,因为市场价格是最能直观表现一种东西价值的标尺,当然抛开运输成本,片中提到这种松茸的价格也是贵得惊人。

    陈然点点头,然后提醒说:“那你可就要趁着这部纪录片还没有大范围播出的时候,赶紧给中央打个报告,提醒当地政府这东西的价格,让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不要让当地的百姓把这东西随便就给贱卖了。”

    陈然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他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

    “你没看纪录片里说吗?当地松茸产量太大,而且不易保存,在现在销售渠道不通畅的情况下,想卖上价格也不容易啊。”黄立成指出说。

    “总应该想想办法,做得好了也是一项外贸创收啊。”陈然提了这么一句后,也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银幕上的纪录片讲完了松茸这个内容,接着又讲到了浙省的冬笋、滇省大理北部山区的井盐以及鄂省的藕,但这些故事并不是单纯地讲述这些食材,而是通过踩松茸的少数民族少女卓玛、挖笋人老包、采盐腌制火腿的老黄以及挖藕人两兄弟,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来折射出不同地域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半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结束后,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只不过下一集要到明天才播放,不少人已经开始四处打听着下一场放映的门票要怎么才能搞到。

    “我看还是等那小子把片子转成普通模式,然后我们要过来一口气看完好了,这样一集一集看太吊人胃口了。”陈然对于这部纪录片确实很感兴趣,尤其是像他这样接触过很多国内纪录片的人,《舌尖上的中国》给他的感觉完全是不一样的。

    “你要想好啊,转换过的画面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好,看过这种高质量的画面影响,再去看那种低质量的影像,我担心你会接受不了。”刘达在旁边调侃了一句。

    陈然撇撇嘴,“这部纪录片不是要在这里放映3个多月吗?不行我以后再找时间过来看好了。”

    就在两人说话的时候,黄立成已经朝林宥伦那边走了过去。

    “林先生,可以借一步说话吗?”

    林宥伦点点头,对身边正在说话的几个人说了声抱歉,然后和黄立成走到一边。

    “首先要恭喜林先生了,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拍得十分成功!”

    林宥伦耸耸肩,笑说:“黄社长过誉了,现在说这个话题还有些早,这部纪录片拍得成不成功,得等到海外播出之后才知道。”

    黄立成点点头,抛开彼此的身份立场不谈,他一直很欣赏林宥伦身上这种务实的态度。

    “那我也不和林先生绕弯子了,这次我来找你主要是两件事,一是确定这部纪录片什么时候能在国内上映;二是想向林先生打听一下,要像香港科技馆一样播放imax影片,是不是还需要专门从海外购置设备?”

    “第一个问题我这边已经准备好了,等纪录片格式转换完成,随时都可以拿到大陆那边播出;至于第二个问题,imax技术是由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