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七十七章 葬礼登基(第1/3页)  太平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咸丰皇帝去世后便改称大行皇帝,清廷丧葬仪式非常隆重,主要包括小殓、大殓、停灵、移陵、出殡、入葬。小殓,在皇帝去世当天举行,为大行皇帝穿衣戴帽,同时皇子、皇孙要穿孝,并剪去一绺头发,表示哀悼、女眷要摘掉一切饰物,官员要摘去帽上的红缨。大殓,在小殓之后第二天举行,将大行皇帝太入梓宫(皇帝的棺材)。大殓当天王公大臣、文武百官要来瞻仰皇帝的遗容。停灵,大殓之后要将皇帝梓宫停放在乾清宫正殿,供祭祀,同时颁布遗召,举国致哀,二十七日天内不许演戏。

    由于咸丰是在承德驾崩,因此小殓、大殓也都是在承德烟波致爽殿完成,随后停灵十日,便即扶灵柩回京城。到得京城之后又在乾清宫停灵数日,供京城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祭祀,并颁布遗诏。就在乾清宫停灵的这些天里,杏贞联合慈安、奕?以及京城的许多大臣发动政变,八大臣被迅速抓捕下狱,审结、处决也是极为的迅速。

    到得肃顺等人被处决的第三天上,咸丰才被到寿皇殿。移灵就是大行皇帝的灵柩在乾清宫停放一段时间后,要将皇帝的梓宫移至景山的寿皇殿或观德殿,准备出殡。出殡,也要经过一些复杂的仪式,最后,将皇帝的梓宫入葬清东陵或清西陵,最后咸丰被葬在了东陵。

    原本负责咸丰丧仪的是肃顺,肃顺被抓后便由奕?接任。这些日子奕?虽然极少去军机处,但丧仪他还是办得妥妥当当。随着咸丰的丧仪办完,接着便是小皇帝的登基大典。起初肃顺等人拟定的新帝年号是祺祥。但随着杏贞政变成功,杏贞便和慈安商议后改年号为同治。在宣布遗诏那天由礼部官员择定登基吉日,日子便是定在咸丰下葬后的第五日上。

    十月初三日,两宫携载淳这个小孩在太和殿登基。当日慈安抱着载淳在前,杏贞在侧,先到保和殿降舆,再到中和殿升座。各级官员行礼。行完礼后,官员们各就各位,礼部尚书再奏请即皇帝位。载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这时按一般典礼规定,由中和韶乐乐队演奏,但由于处在丧期,规定音乐设而不作。只在午门上鸣钟鼓。

    载淳即位后。阶下鸣鞭三下,群臣依据口令行三跪九叩礼。在百官行礼时,音乐设而不作,群臣庆贺的表文也进而不宣。最后要颁布诏书,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仪式庄严而隆重。首先,文华殿大学士裕诚再将诏书捧出,交礼部尚书捧诏书至阶下。交礼部司官放在云盘内,由銮仪卫的人擎执黄盖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门。再鸣鞭,新帝还宫。文武百官分别由太和门两旁的昭德门、贞度门随诏书出午门,将诏书放在龙亭内,抬至城楼上颁布。新帝返端凝殿,再换上孝服。大学士等将“皇帝之宝”交回,贮于大内。

    随后便是昭告天下,改元同治,为咸丰帝上尊号,尊静皇贵太妃为太皇太后,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皇太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皇太后,同时宣布新帝年幼,两宫垂帘听政,待小皇帝成年之后再还政于帝。

    至此历史似乎回归了本来的面目,杏贞虽然提早几年成了慈禧,但两宫垂帘听政却和历史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慈安柔弱,还不识汉字,兼之对政务也不大感兴趣,是以真正做主的便是杏贞一人。办完丧仪和登基大典之后,真正走上权力巅峰的还是储秀宫的那位。

    一切繁文缛节办完之后,照例慈安迁居慈宁宫,杏贞原本可以迁居长春宫的,但她却下旨还是居住在储秀宫,而两宫垂帘听政之所定在养心殿东暖阁内。

    这天袁甲三、李鸿章两人奉召入京,两宫在养心殿东暖阁接见了两人。仔细询问了淮上捻匪的情形之后,杏贞便下旨令荣禄为钦差大臣统京城新军三万人马前往淮上剿匪,袁甲三、李鸿章为协办大臣,会办淮上军务。而京城新军及防务却悉数交托醇亲王奕翾,僧格林沁驻军天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