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妨碍她对这件青花瓷的认识,也只有在洪武时期,青花瓷能有这样的表现。
这也是因为用料的缘故,只有国产的乐平料,才会呈现出这种典型的灰蓝色青花,这样的青花,发色比永宣青花,甚至比元青花都要黯淡得多。
这也是洪武时期,偏好釉里红,对青花不甚重视的缘故。
周夏这会上手了真品之后,则是在琢磨,为什么系统会把它认定为珍贵文物,他感觉,这件东西,在青花瓷中,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和别的永宣青花没法比不说,光比起洪武时期,那件拍出两千多万,发色稳定的洪武玉壶春瓶,相差也是老远。
要挑毛病的话,周夏可以挑出一大堆来,那冲和小缺就不用说,青花发色,修胎的工艺,甚至是这瓷胎,因为是饶州玉土,表现可就没永宣青花的高岭土表现好,人家淘练精细,胎质纯净,杂质也比较少,这只抱月瓶,相对而言,就粗糙了一些。
周夏想来想去,只想到一个理由,难道是因为,这件青花瓷比较稀有。
或者,这根本不是洪武朱元璋时候烧制的。
而是建文帝在位时期烧制出来的作品?
这个,倒是相当有可能的。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时间不过四年,就被叔父朱棣给赶下台来,然后不知所踪。朱棣为了表明他当皇帝的正统性,把建文帝的年号都给去掉了,建文四年被他弄成洪武三十五年,洪武也生生多了四年出来。
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朱棣改了年号不说,当上皇帝之后,更是恨不得把建文帝在位的一切证据都给抹去。史书遭了秧,连带着,建文帝在位时,使用过的物品,烧制的瓷器,都跟着倒了霉。
因为建文帝不知所踪,还派人到处搜索,可惜终未能如愿,成为史上一等一的奇案。
周夏就琢磨这,如果这件青花瓷,是建文帝时候烧造的,倒真是有可能成为系统鉴定的珍贵文物的依据。
物以稀为贵嘛!
当然,到了现代,大家在鉴定瓷器的时候,还是习惯性地将建文和洪武时期烧制的瓷器,统一称为洪武瓷器。并没有把建文时期的瓷器,单独给划分出来。
一方面,随大流。
另外一方面,想要准备鉴定瓷器的年代,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即便有热释光学之类的检测年代的仪器,想要精确到年份,还是相当困难的。
由此,周夏也就更加清楚,他的这个考古鉴定系统,到底有多厉害。
这要传出去的话,大把大把的专家学者,会请他过去做鉴定。一些无法断代的瓷器啊,拿不准的书画作品,只要知道了他们的大致年代,对他们的研究工作,就能有质的飞跃。
更别提像系统这样,精确到具体年份了。
周夏在这之后,也就让系统做鉴定。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该物品创作于公元1402年。”
这下周夏完全明白了,这件瓷器,可能就是温和懦弱的建文帝,在位时期,烧造的最后一批瓷器。这样一件瓷器,能够完整地流传下来,没有被摔成几份,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而那之后的青花瓷,就要归于永乐青花了。
弄明白这些之后,周夏就琢磨着,怎样以最小的代价,把这件东西给弄到手。
他也抽空看了一下杨天虹的表现,他好像也是比较喜欢这件东西,这一旦竞争起来,价格可就会上去的。如果把握这其中的平衡度,周夏还有些拿不太准。
但这件东西,他是肯定要拿下来才行的,如此一来,他收藏的珍贵文物,就有四件啦!离一百件的目标虽然远,但他感觉着,也是可以实现的,这样子才有动力不是,要真搞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