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尘埃面于光年(第1/2页)  雪漫江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淮泗平原发源于淮河和泗水,相传上古时代,这里是处古战场,饱受战争之苦,就是这方浸透着鲜血汗水的土地,培育了独特的人文气息。

    第一次离家去游学,那天,天很好,云很少,人很多,熙熙攘攘的,已经过了好久,差不多都忘了当时怎么走出那个小镇那片县城,夫子曾告诫:“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每次会在喝醉的时候,对着我们门下的几位师兄弟,絮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苍生为刍狗”,吓得那些师兄弟们,一阵哆嗦,每次都是大师兄一声不吭的把师傅抬进屋,夫子交了一辈子的书,只有我们师兄弟五人。

    大师兄年纪和师傅查了十岁左右,所以属于老成持重的样子,二师兄是川蜀人,一口方言,最喜欢喝酒,酒是产自川蜀地带的黄酒,因为淮泗地带这类酒很少,所以近些年来自己也开始琢磨起酿酒的手艺,我有个师姐,排行老三,但不让我喊她三师姐,每次添了一个“三”字就要被二十出头的三师姐罚抄四书五经,最后一个就是我,李元景。

    当年上山的时候,父亲子吟背着一个木箱,从淮泗那边一直到这儿,一路上父亲心情显得很沉重,眉间写满了故事,很少碰见这种情况的元景,一路上也是闷闷不乐,终于在快到夫子住处的地方,父子间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的谈话,元景那年十五岁,子吟还是个打铁匠,只不过岁月并没有在这么正值中年的铁匠身上留下痕迹,还是保留着二三十岁的容貌,只不过从两颊的轮廓,和蓄满胡须的嘴唇上还是可以找到一丝岁月的痕迹,“你小的时候想当大侠,爹很高兴,希望有朝一日真的可以见到儿子在江湖上闯出一番天地,配刀提剑,一袭青衣,多潇洒,遇不平就拔刀相助,快意恩仇。”说完温柔的看着元景,继续说道,“你娘从小怕你受苦,不愿意见你舞刀弄枪,希望你平平安安的过完一生,所以平时对你也是多加苛责,也是为你好,不要怪你娘,俗话说的好,一家中要不有慈父,那么必要有严母,或者有慈母,严父,就是这个道理。”元景其实是一头雾水,不明白父亲为何今日话有些奇怪,就好像平常吃着粗粮一下子换成了山珍海味,没习惯,父亲寡言少语,但每次三兄弟在家的时候就很高兴,喜欢一个人在槐树底下喝酒,母亲在旁边絮叨家常。

    “我曾听隔壁的杨叔说他是个武林高手,什么铁砂掌啊,铁布衫啊早就练得炉火纯青,工服有多高呢?比家里的槐树还高吗”元景离开家的时候,和弟弟们门前玩耍,隔壁一老头姓杨,喜欢没事坐在自家门前的石墩上,看着道路两旁的行人,穿着皂衣,一副道貌岸的样子,对着路上的行人一副指指点点,有的人会很奇怪就回去找他向他询问在干嘛,每次老头都会捏着嗓子,略显低沉的告诉对方,自己是道德宗的道长,在此地方寻找有缘人希望能够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他,顺便结善缘为他人排忧解难,哥弟三第一次碰见的他的时候是在一个下午,老头用着相同的话对着元闵和云清讲了之后,两小家伙就激动的不行,一直希望老头能收他们为徒,元景不是没有过这个念头,但想着机会让给两个弟弟后,也就作罢,当天回到家,两弟弟就吵着让娘亲去把他们送到杨老头那里学艺,当时父亲正好从铁匠铺回来,听完兄弟两说的话说,放下碗筷二话没说,从家里的压酸菜缸下面抽出一长布,快步出了家门,吓得两个弟弟一愣当时就哭了,母亲白了两兄弟,也不做声,半个时辰回来后,父亲一脸愉悦的表情回来吃饭,母亲看了他白了他一眼,父亲当场挠了挠头,嘿嘿一笑,默不作声,打那以后,杨老头就在也没在三兄弟前说什么修道传道这些事情,但元景对老头却是越来越感兴趣。

    这次离家游学,弟弟们就想着这个事情,因为知道父亲年轻的时候也走过江湖,虽然这段经历在这么多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