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回 四十年后的家书 黄杨木雕的故事(第1/12页)  归程何处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父亲发布的寻找三叔公的寻人启示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却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我读初三上那一学期,国庆刚过,忽然有一天,三叔打来电话,告诉父亲,说从台湾寄来一封信,是写给爷爷的,他们没敢打开,特地用挂号信转交给父亲,应该过两天就能收到。

    接到三叔电话的那个晚上,父亲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时的在房间里来回走动。从台湾来的这封信笺,让他对三叔的下落重又燃起希望之火。

    过了两天,果然父亲收到三叔从老家寄来的挂号信。父亲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封旧式的竖行书写的信封,上面粘着一枚台湾邮票,并盖着台北的邮戳。信封上用隽秀的繁体小楷毛笔字,竖排写着过去的老地址、爷爷的名字和亲启的字样。父亲颤抖双手,打开信封。

    嫩黄的信笺上,又是竖排写着隽秀的繁体小楷毛笔字。父亲着急的翻到最后一页,只见落款写着三弟信宽。父亲立即激动得眼泪扑簌、扑簌直落。他一边擦眼泪,一边读着信笺里的内容。

    信是三叔公信宽写给爷爷的:

    ‘大哥尤仁宽惠鉴,

    自与大哥别离,四十三载春秋已过,恕小弟自私,一直未敢与大哥取得联系。

    小弟跟随蒋经国部队来台湾,四十一年的光阴仿佛一瞬,倏忽间不再回头。若再算上那天上苍的有意安排,让小弟离开大哥,离开亲人,开始独自在外漂泊,则已过去整整四十二年。蹉跎岁月,峥嵘年华,小弟无时无刻不在感念大哥的大恩大德,日日夜夜不在渴望能与大哥早日团聚。无奈一水之隔,竟如天渊,长夜永继,恍如隔世。

    每逢佳节倍思亲,小弟更是心心念念的思念远在故土的大哥。如今,小弟已在台湾成了家,落了脚。弟媳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们育有三子一女,生活安定。但小弟时刻不敢忘记大哥对我的活命之恩。如果不是大哥当年英明,预见性的将三十块大洋缝入小弟的裤腰带,让小弟偷偷别在腰间,小弟到了台湾以后,真不知道日子将会如何的艰难、窘迫。凭借大哥给的这三十块大洋的救命钱,小弟娶妻生子,生活逐渐安逸。后来,国民政府实行优待老兵的政策,小弟有幸重返部队上班,直到退休,并分到一套养老的别墅和优厚的退休金。如今小弟生活富足,儿女有成,小弟更加盼望能够早日与大哥团聚,以叙离别后的苦楚与相思。

    八七年年底,台湾的民国政府终于改变长期严守的‘三不’政策,开始允许远离故土近四十年,来台湾服役的外省老兵回大陆省亲。但小弟一直迟迟不敢声张,仅仅静静的观望,唯恐政策有变,给小弟带来不必要的祸殃。经过近两年惴惴不安的等待,小弟终于鼓足勇气,提笔给大哥写下这封书信,托请台湾的红十字会,转交大陆,寄给内地的大哥。

    小弟诚惶诚恐,不知大哥能否收到这封书信,因为使用的是过去的老地址,而且在小弟记忆里,它已变得非常的模糊不清。

    小弟依稀记得,当初小弟离开家的时候还只有十一岁。若不是当年大哥见我可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坚持要把小弟从家中带出去,带在您身边,给予小弟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保护和教诲,小弟恐怕已很难活到今天。大哥犹如小弟的再生父母,对小弟的恩情,小弟这一辈子都报答不完。

    天意弄人,大哥如此悉心呵护、爱怜小弟,小弟却未能及时醒悟,及早做一个刻苦勤快的人。每次行军打仗,大哥部队的弟兄,感念大哥的情谊恩德,见小弟年纪尚小,身形瘦弱,全都争着抢着,帮小弟背负任何稍有荷重的物质。小弟沾沾自喜,暗地偷懒。那天,小弟实在困倦极了,倒在路旁经过的一颗大树下,偷睡懒觉。结果醒来以后,大哥的部队早已不见踪影。小弟急忙四处寻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