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五三章 矫诏勤王(第1/3页)  王朝驸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王朝驸马第153章矫诏勤王汴京被围城,朝廷还把种师道、李纲罢了兵权,相信了郭京的江湖术法,寄希望于郭京,把守城重任交给了这个江湖骗子。

    如此一来,汴京城的百万居民,真可谓惶惶不可终日,十分担忧金军随时破城而入。

    当全国其它各路各州听闻汴京被围,危在旦夕时,南北各处大营、各地节度使,纷纷打起旗号,举兵勤王!

    名为举兵勤王,实则,各自心怀鬼胎!

    各地节度使以往受枢密院节制,根本没有调兵之权,只有统兵之权,而这一次,却是一个百年未有的好机会,打着“勤王”旗号,就可以占据地方,割据一方了。

    所以,勤王一事,也就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表面上全国各地都在举兵勤王,而事实上,真正能到达汴京解围的军队,几乎没有。

    原因很简单,你想带兵去解围汴京,但是跨州越路,别人会拦着。

    不说到处的大股势力土匪,趁机而起的各路起义军,就是那些掌兵的节度使们,也是互相节制,互不相让。

    你想进京解围,可以,但是你不能从我的地盘过。

    说白了,南方各地,是巴不得朝廷没人去救,唯有大梁灭亡,才好重分天下。

    在汴京城被围的这段时间,南方各地,节度使趁势而起,土匪强盗、起义军、流寇等,也是到处都是。

    单说在扬州附近的,就有吴松节度使陈涛,拥兵三万,占据楚州、滁州、真州;泰州武陵山有一股土匪,聚集喽啰两三万,为首有七个头领,被称作“泰州七雄”;农民起义军有刘广泗的红巾军,活跃在亳州、宿州;还有方腊的旧部,一个叫陈泰的人,在扬州附近聚集了一支五万人的起义军,声势了得。

    ……

    而永泰县城的城墙上,此时正插着一杆红旗,红旗上四个挥毫墨字——“奉诏勤王”!

    旗帜飘扬,迎风猎猎作响!

    城墙下,一支3000人的新军正接受着宋廷的检阅,队伍呈矩阵行,整整齐齐,一丝不苟。

    这支3000人的新军,是宋廷这两个月以来招募而来的,这些士兵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会识字。

    宋廷想要建立一支纪律严明,能真正拯救这个国家的新式军队,而不像是起义军、匪寇那样,随便拉个人充数。

    这支3000人的军队,第一点要求便是对他绝对忠诚,所以招募的时候,是他亲自一个个面招的,忠诚度绝对没问题。

    永泰县的百姓,在这样的乱世,家家户户都还能勉强吃饱饭,老百姓们心里都清楚,这都是归功于驸马爷治理有方、善待黎民,所以年轻人都积极踊跃地参军入伍。

    但是必须要识字这一点,却让大多数人知难而退,因为这个时代的识字率还不到3%呢,本县在进行教育改革后,识字率高点,能达到5-8%,算是这个时代同各地区相比的最高水平了。

    此外,年龄必须18岁以上,35岁以下,身体健康,还要驸马亲自面招、一个个进行考核……这些要求让本县居民心中不禁生疑,这真的是募兵吗?这年头,当兵都这么难吗?

    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家里养不起,实在吃不起饭,才心甘情愿送去当兵混口军粮的呀,不然谁会心甘情愿到战场上去送死?

    可很快宋廷就将新军的待遇公布于众,上面清楚地写着:“月补贴银1两~2两,杀敌酌情奖励,如杀一金兵,奖励20两……”,此外战死还有抚恤等等,都写明了。

    月补贴有浮动,是因为会根据平时训练及战场表现来考核,普通士兵最低是补贴1两银子,最高补贴2两银子。

    而杀敌,则要看杀的是什么敌了,如果是土匪、流寇之类,杀一个顶多奖励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