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三章 民族工业唯有创造一条路和“二龙奔月”射击术(第2/15页)  我的东海我的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中国人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庄稼的丰歉,因此,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初二日这天要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神。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民间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诸如此日妇女忌动针线,“扎瞎了龙眼”,招灾惹祸;忌担水,认为这天晚上龙要出来活动,禁止到河边或井边担水,以免惊扰龙的行动,招致旱灾之年;忌讳盖房打夯,以防伤“龙头”;再者,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c龙尾”,不吉利。俗话说“磨为虎,碾为龙”,有石磨的人家,这天要将磨支起上扇,方便“龙抬头升天”。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c图吉利。忌做针线怕;。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敬龙祈雨,放生c舞龙c剃龙头c戴龙尾c开笔c祭祀c敬文昌神c吃面条c炸油糕c爆玉米花c吃猪头等。

    所谓剃龙头,指二月初二理发,一为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有句谚语说的好:“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

    “剃龙头”源于古代二月二祭龙的习俗。二月二祭龙习俗,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天气渐渐转暖c雨水开始增多的时节,人们希望通过‘祭龙’顺应这一过程,从而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大人们要用五色布剪出方形或圆形小块,中间夹以细秫秸秆,用线穿起来,作长虫状,戴在孩童衣帽上,俗称“戴龙尾”,驱灾辟邪。

    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断文识字。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c进阶礼c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c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

    二月初二简单的举动,饱含着人们对孩子的殷切记挂,也饱含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c烧香c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c炸油糕c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c“吃龙胆”c“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中国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虫c羽虫c介虫c鳞虫c人类五大类。毛虫指披毛兽类,羽虫指鸟类,介虫指带甲壳类,鳞虫指有鳞之鱼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