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家史朦胧2江南女将(第1/3页)  知非省见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江南女将

    任何一个人,都有拼爹的原始冲动;任何一个人,都有光耀门楣的基本想法……就好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充满了哲学真理,充满了人生智慧。

    我估计,我的小幺爷爷,也一样,无论是愤然出家,还是追求事业,总之他出走了。

    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水遭虾戏。一句话,总是记住上半句,其他的,就模棱两可是是而非了,这就是我的记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传说父母在不远游,强调不远游的重要前提是父母在,其实际是,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游必有方”是可以考虑的,“方”就是比父母更重要的国家社稷、民族大义、事业发展,在“天地君亲师”的排行里,天地君是可以称为父母在可远游的理由的,只是游必有方要请个假。

    我的小幺爷爷冯国光,是没有请假的,从忠县走到石柱县,而且一走就是好几十年。他这个行路轨迹,三百年前有个老乡也走过。只不过,她是女的,而且更加成功,拜将封侯,成为了历史唯一女将军而彪炳千秋。。

    “古今争传女状头,谁说红颜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这是清末女英雄秋瑾的诗句,而赞扬的却是明末的女英雄秦良玉。

    忠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300多年。周朝为巴国地,秦蜀巴郡,汉置临江县,西魏设临州,唐贞观八年为纪念州人巴蔓“刎首留城“壮举,唐太宗赐名忠州,清雍正12年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设忠县至今,是巴文化发祥地之一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在长江三峡大坝修建之前,水位没有175米,水流依然湍急,下河坝游泳那是勇敢者的游戏。在船码头,趸船密密麻麻,在靠岸边石堤处,有一个石碑,不太起眼,三个小伙伴就能围合,但碑文很深刻“巴蔓子自刎处”。相传,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今万州一带)发生内乱,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传颂。巴蔓子的故事,在《尚书》、《华阳国志》都有记载。

    身为忠县人,也常为背上的“忠”字而骄傲自豪。

    秦良玉是谁?对很多人而言,只知道大唐女将樊梨花,只晓得替父从军花木兰,只听说挂帅出征穆桂英,却不清楚明末女将军秦良玉。

    秦良玉,也与“忠”有关,因为她身为忠县人,而后建功皇帝追谥“忠贞侯”。一个“忠”字,为巴蔓子忠孝两全的继续传承也。历朝历代修史著书,女性名人都计入《列女传》,而秦良玉是历史特例,唯一一个在二十四史中《将相列传》单独列传。从唯一上将,她还是少有的文武双全女子,唯一封喉女将军,少保加封太保兼太子太保,一品夫人,忠贞侯。

    万历初年,秦良玉生于忠县,龙生龙凤生凤,她的父亲秦葵也非等闲,感知天下大事变化,研读兵书,舞剑论兵。秦良玉和她的兄弟们比较起来,那是禀赋超群,文翰得风流,兵剑谙神韵,且自叹“倘使女儿得掌兵柄,应不输平阳公主和冼夫人”。

    对于她一个尚未出阁的黄花闺女来说,天下大事皆可儿戏,唯有身边小事须认真对待。她的认真对待,就是她的婚姻。好就好在她住长江边,与土家族的石柱就一江之隔,当北边是汉族的时候,南边还多为土司老爷。天作良缘,天下掉下好姻缘,她嫁给了江对门的石柱土司马千乘。马千乘?何许人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