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家史朦胧11今古文人(第2/3页)  知非省见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参观他家,结果一大木箱子的小人书,说“你想看哪本取哪本!”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他的耿直,也正说明了他需求的急切:“不过,有个条件,把你那个彩色的‘白菜蚜虫’,借给我看看”。

    后来,看的小人书多了,也就慢慢地降低了兴奋程度。直到到了五年级,换了一位语文老师,女的,姓李,又大大地刺激了对书籍的兴趣。

    李老师,长头发,在背后一扎,不梳辫子,也不披发,但非常好看。对于语文的喜欢,也有对语文老师的喜欢,这或许就是最早的爱屋及乌,最纯粹的好感喜欢。

    他对语文课的授课,从来不带书,上课也不允许同学们开书,她要求大家全心全意地听她讲故事,后来差不多结束了,他才翻开书本,说点生字、分个段落、总结个中心思想。他的这种上课方法,地主家的孙子,一直以为是听天书,他说,老师的思绪满天飞,但他的思绪飞着飞着,就飞出了老师的手板心,飞远了……

    她赐给同学们语文的巨大兴趣。同学们之前觉得最为困难的作文,在他的教授之下,也变得轻松和容易起来。之前,《一件好人好事》的作文,总是千篇一律的帮老奶奶挑水,现在变成了挑水、推车、搬米、看门、晒谷、割麦,丰富多彩了,她教会的不只是作文,而是让同学们明白了什么叫“好人好事”;考试了,同学们莫名其妙地紧张,她来后,他不批改考试卷子了,总是让同学们互换,原来在笑话别人错误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

    李老师,她还常常和我们探讨家乡的热爱,她说,家乡出了两个文人,一个马识途,石宝镇的;一个罗广斌,官坝镇的。她说:“作为家乡人,我是看他们的书成长的,看着他们行云流水的文字,有种昂扬向上的文学力量。这就是一个好的文章,应有的力度……”

    地主家的后代,一天说了句莫名其妙的话,“李老师,真不应该留这里教书”。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是民国一个大名鼎鼎先生独特教学方法。如果李老师,不在山旮旮的地方,或许拥有更广阔的天地,站得高,才看得远。后来明白“站得高看得远”这句话,也为地主家后代那句“真不应该留在这里”由衷地佩服,明白的时候,我也知道,地主家傻儿子,不傻。

    对于家乡出的两位作家,也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特别的关注,也有特别的亲切。当可以有机会去阅读他们的文字的时候,也真为他们的文字折服。

    杜甫在这里留下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诗句,白居易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白居易在忠州勤政爱民,宽刑减税,与州民在“东坡”这个地方开荒种田,栽花植树,留下了《东坡种花》“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诗句,还有《步东坡》“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的诗句,以及《别东坡花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新种成。”的诗句……以至于很多年后,一个叫苏东坡的人,读到这些诗句,产生了缘分感,1059年已双双考中进士的苏轼、苏辙,随父亲苏洵,取道长江赴京都汴京,船过忠州时,一家人决定下船到忠州一游,并在忠州写下了数首诗章,如《望夫台》:“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回石似屏。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浩浩长江赴沧海,纷纷过客似浮萍。谁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空伶俜。”很多年后,苏东坡仍对忠州恋恋不忘,写下了“最忆东坡红烂漫,野桃山杏水林檎”的名句。

    今天的文人,古代的文人,今天的忠县,那时的忠州,一片土地,隔空对话。以滔滔长江为证,以巍峨雄山为证,都是刻骨而长留心底的。

    龙是我们的图腾,当然有的图腾是狼、熊、狮、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