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故人(第1/3页)  长安十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时若闻余光又看到那尊天然的冷翡翠屏风,心头一动,不露声色地往前翻几页,却只看到“内务府移送南诏贡品”几个字,而六诏的官员并未在这册子上留下姓名,连提都未曾提起过。

    他把这册子还了姜渝,没问什么问题,只是笑着道:“姜大人做事滴水不漏,这册子就算是我这个粗俗武夫也看得懂。只是在下还是想,在这衡听宫里走走看看,并非是信不过姜大人,而是职责所在。”

    这话也没毛病,毕竟百官都在这儿,若是随便翻一翻册子就了事,这巡防未免也太草率,故而姜渝答得也爽快,“是该如此,时大人说的不错。只是在下尚有公务在身,就不一起去了,时大人和燕统领可在这衡听宫中随意走动,侍卫大臣都不会阻拦。”

    时若闻神色有些犹豫,“这衡听宫毕竟是大臣议事的地方,有些地方怕是不好去吧。”

    姜渝摆摆手,露出被墨水染黑的袖口,“不打紧,这些日子的政务大多是要压一压的,否则这儿就不是这么点人了,时大人若是前两天来,还能见着百官济济一堂,议论朝政,满堂皆是冠冕的盛况。”只是话虽如此,姜渝还是好心提醒道:“时大人只需做分内的事情就好,都是为皇上办事,无所谓什么好不好去。”

    时若闻一拱手,“既如此,便多谢姜大人了。”

    姜渝挥挥手,提醒了燕北知一句,“待会去政道阁那边,你可当心点,我听说燕大人在那儿和刑部商量事情呢。”

    这燕大人,无疑便是燕北知之父燕方皋了。听到这个消息的燕北知揉了揉脸,一声长叹,摆摆手不再多说什么。时若闻上一次见着类似的表情,是魏远书谈及他父亲逼他学武的时候。

    两人开始在大小材质各不相同的屏风间穿梭。

    据坊间传言:以往的朝廷,议政论事都是在大殿之上,臣子各抒己见,帝王高坐龙椅,听着舒心就点点头,不满意就一甩袖子退朝。当然了,皇帝自然没百姓想的那么好做,除了每日抡着金锄头c吃着肉夹馍之外,还要把朝堂这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哪些苗子要浇水,哪些杂草要除掉,都是要费心思量的。

    太祖改旧制的时候,把旧有的议政论政摘出来,放到衡听宫中,并立下“此处无天子”的规矩,这话自然不是说皇帝不准入,而是入了此间,议政论政才是首要,天子再大,也大不过国计民生。故而那张椅子留到现在,也没人敢换上那张髹金雕龙木椅。

    衡听宫名义上只一座大殿,其实大的出奇。由于是国之重地,故而此地的禁军多了不少,都在宫墙外,说十步一哨或许过分,但燕北知走出衡听宫正殿,绕着宫墙走过一圈,见到的禁军不比宫中的大臣少。

    衡听宫的宫墙与别处一样,都是红砖绿瓦,唯一不同的一点,是衡听宫宫墙上每月月初会增添一幅皇上御笔朱批的官员政务图,四面宫墙,十一道政务。若是政务清明c百姓安居乐业,就挂在衡听宫正前两面墙上,余下的则依着皇上和六部的意思,划出个八九十。

    这手段本是太祖有意挂在朱雀门前的,可惜礼部在改制时,万事都依着太祖,唯独这件,礼部两个侍郎险些就要磕死在紫宸殿前,就为了让他收回成命,最后各退一步,挂在这衡听宫里,也算是个激励或鞭策。

    时若闻倒是对这种法子颇为好奇,坊间传言这皇上之所以不出宫还能知晓天下事,就是因为这十幅图,可惜据燕北知所言,这十幅图不过写明六部评语罢了,况且燕北知在这儿这么多年,闭着眼都知道,宫墙前边两幅,定然是江南西道和淮南道,最末两幅,定然是剑南道和关内道。时若闻一看,还真没半点差。

    燕北知笑着道出当中三昧:“江南西道和淮南道有钱嘛,你看剑南道,路都不通。”

    “那关内道呢?”

    燕北知冷哼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