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 年少愁滋味(第1/4页)  完玉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都,汇集天下斯文之地。

    每一年,来自中原九州的无数世家才子c当代俊彦纷纷汇集于此,或是品评世事,或是舞文弄墨。有的是为了得以于藏龙处求真知,有的是为了于鸟鸣处掩口吃。

    无数礼法大家c无数当代鸿儒,或是授业于自家庭院,以传道解惑;或是招摇于闹市街头,以追名逐利。

    在中都,这座并不崇尚武力的中原最大城市,百家齐舞共争鸣。

    那些士子文人,也许手无缚鸡之力,也许衣衫褴褛如乞丐。但中都,给予了他们最大的包容和慷慨。无数世代于此的豪阀望族皆有家训:散尽家资,不辱斯文。

    在中都,从君王霸主c天下英豪到当代才子c绝世红颜;小到乡野趣事,大到各州豪门,无不可评之,无不被评之。

    即便是言辞激烈,甚至是捶胸怒骂,只要不是蓄意诽谤,胡乱编撰,皆可出言无忌。

    文人学子之所以敢如此畅所欲言,只因为这里是中都,只因为他们在天鼎山下,只因为这天下的“大规矩”皆出自于这里,只因为守着这座城的是天鼎山的山孥。

    一所书院之内,聚集了不少文人墨客。年纪最小的也许刚刚识字,年纪最长者,已是白发苍苍。

    众星环绕之中,一少年侃侃而谈。

    少年素衣青衫,束发潇洒,一丝不苟。他身材欣长,有些清瘦;眼神清澈,不卑不亢;举手投足间,虽还不具备名家大儒的豪气风范,但也是气度从容,优雅非凡。

    好一位谦谦君子,好一个朗朗少年。

    但细细端详,黑面白底的布鞋虽洗刷整洁,但鞋边早已磨破。一身长衫虽素雅俊逸,但不难看出袖口和下摆已有多处补丁。

    但满屋老少却无一人轻视,原因无他,此人正是名声响彻中原的大才子——诸葛向阳。

    诸葛向阳,生于东南扬州。他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在县城的书院做零工,虽然没有能力入学读书识字,但做工之余,他喜欢上了学子的琅琅书声,迷上了从窗内飘出的淡淡墨香。

    耳濡目染之下,诸葛向阳竟以扫帚为笔,大地为纸,写出了一手好字。

    一次机缘巧合,正在练字的诸葛向阳被书院馆主发现,馆主惊讶于诸葛向阳的聪慧,准许他不必再事杂务。

    虽仍未准他旁听,但要他提笔抄书,用抄好的书来换工钱。

    诸葛向阳于书院抄书,虽从无先生解惑,许多书中所言不能尽晓,但他竟能过目不忘。

    他每次抄录完一部书,更是能一字不差地背诵无误。

    后来,诸葛向阳外出游学,为寻常百姓写过家书状纸,为青楼女子写过唱词小曲儿,他游历中原,但从不参加任何王国的科考,也不接受任何势力的招募。

    最后,诸葛向阳来到中都,遍访中都学者,欲揽百家之长,以求真知。

    ——

    此时的诸葛向阳已是中都名气不小的“诸葛先生”了,虽仍旧无一安身立命之所,但中都的大小书院都喜欢时常请他去讲点什么。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舞文弄墨的文人体魄自然和贩夫走卒不能相提并论,纵然是有心去行万里路,但自家相对柔弱的体格却并不允许。

    即便是家财富裕,但坐车赶路c仆从侍奉,也当不得一个“行”字。

    当看到已经行路不只万里的诸葛向阳时,中都的书生学子,就像是看到了一座难被掘尽的巨大宝藏。

    诸葛向阳所说的那些各州风光c异域风情c奇人异事,对这些闭门苦读c研究学问的笼中书生,无异于一部部著作。

    行过万里路的书生不同于客商c仆从c江湖人,书生有更浪漫的情怀和更美妙的视角。

    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