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人的印象当中,香港名声最响的就是《明报》,其创始人为金镛和沈宝新。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金镛小说曾经风靡全球。只是金镛过于出名,大家都忽略沈宝新此人。
金镛原名查良镛,“镛”字一分为二,就成了“金庸”。
1924年2月,金镛出生于浙省海宁袁花镇的封建世家。查氏宗词,有一副康熙帝赐的御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自古海宁多才子。近代以来,国学大师王国维,大诗人徐志摩、查良舒(笔名穆旦),都是金镛同乡。其中徐志摩、查良舒,分别是金勇的表兄、堂兄。
金镛祖父查文清,光绪丙戌年进士,曾任丹阳知县,也是清末的一位大学者。父亲查枢卿是个乡绅,家中拥有土地3600亩,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
金镛读小学,来去有长工专门接送。若下雨下雪,长工就背着他。“宁波出商人,海宁出文人”,海宁读书的风气盛,稍有钱的人家都有大量藏书。金镛很小就看了许多古典小说,这为他日后创作武侠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建国初年,一位操江浙口音的香港青年兴冲冲北上进京,欲进外交部做外交官。
(金镛家族属于封建大地主,食利阶级,金勇老爹在1950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咔嚓了,老张不知道金镛是不是准备打算打入我党内部,借机复仇。)
负责的接待的同志想,你小子谁啊,牛逼哄哄,就这么跑来要官了。(吐槽一下,后世金镛日后投身政坛可能在这个时代就有了苗头,只可惜政治智商太低,让别人一搞,就灰溜溜的退隐了)
回去查了查资料,发现这男子的条件根本岂止是不合格啊,压根就是一反动派的子女啊,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收了你,这以后出事了还不得找我背锅啊。这狗日的反动派的小崽子,想害自己,要不是看你是香港同胞,老子让你尝尝人民专政铁拳的滋味。
于是答复青年:出身地主,受过国民党教育,政审不合格。这青年如五雷轰顶,呆若木鸡——他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镛,香港《明报》创始人金镛,如巨人之双臂,擎起两片天地,震惊世界。
金镛在去香港前,是《大公报》的编辑。回港后,《大公报》的个别负责人拒绝他回来工作,几经周折,金镛才回报馆复职,做一名月薪才200港元的小编辑。
金镛于1951年调《大公》另创的《新晚报》。两报虽都是左派报纸,但氛围不大一样。《新晚》面对的是市民读者,力求办得轻松活泼。
金镛在副刊任编辑,并在副刊上写影评文章,月收入有1000港元(相当于现在的白领了)。
金镛在这段时间结识了两位好友,一位是报社负责人罗孚,擅长写散文杂文;一位是内地(gx蒙山)来的大学生梁羽生。梁兄长金勇几岁,其时尚未涉足武侠,不过爱看武侠小说。这一嗜好金镛亦有,两人常对白羽、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津津乐道。
1953年,香港两位著名拳师吴公仪、陈克夫在澳门设擂台比武。港澳为之轰动,虽比武不像旧派武侠小说写的那么精彩,但足让人大饱眼福,未临擂台者只有通过耳闻或报章了解详情。
各报均派了记者现场采访,《新晚》别出心裁,出了一期比武号外,瞬间被一抢而空,罗孚灵机一动,何不趁热在报上搞一个武侠小说连载?这不是招徕读者的绝招妙术吗?
罗孚首先想到梁羽生,这个夫子,平时写国际方面的文章也喜欢夹几句“之乎者也”,现在“之乎者也”正好派用场。
梁羽生果然孚望,《龙虎斗京华》一出笼便“斗”得看官如痴如醉。梁羽生开了新派武侠小说先河,《新晚》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