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风行,成为畅销的晚报。
其他报纸见猎心喜,纷纷向梁羽生“讨货”。梁羽生一连开了几家报纸的连载,声誉日隆,又恨分身无术,他实在应付不了约稿者的穷追猛打。
此刻,未来武侠小说宗师金镛尚在坐冷板凳。
梁羽生和罗孚,同时想到武侠迷金镛,又同样吃不准金镛驾驭武侠的能力。金镛的不少文章洋气扑鼻,还喜欢夹杂几个英文词在里面。这正是他坐了一年多冷板凳的原因。金镛见梁兄一炮窜红,早就心痒难熬,跃跃欲试。
1955年的一天,罗罕找到金勇,说《香港商报》急需武侠连载,我向他们推荐了你,说你精通武道,文笔最最适合写武侠。啊,你可不能把小说写成翻译作品那样的味道哇!
金镛同样不负众望。他把数篇稿子交给罗孚,罗看后拍案叫绝。小说名是《书剑恩仇录》,第一次用“金镛”作笔名。
梁羽生、金镛,双双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这成为本世纪最奇特的文化现象。
金镛偶试身手,不同凡响。自此,一发而不可止,成为本世纪读者最多的华文作家。
1956年,金勇调《大公》,由原来的国际版编辑改做副刊编辑,除此,一切如故。
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碧血剑》既为他带来名气,也给他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收入,加上电影剧本、影评、散文等的犒酬,金镛的经济条件已非常优越。
但是,经济条件的好转、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就,并没有给金镛带来太多的满足感,之后金镛离开了《大公报》,转入一间电影公司。
这是1957年,他进的长城电影制片公司是当时香港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金勇的职务是编剧,月薪280港元。但他写剧本,即使不采用,也有3000港元稿酬。
金镛以“林欢”为笔名,写了《不要离开我》等多部剧本,有的被拍成电影。平心而论,金镛的剧本没有显出非凡的禀赋,大概与电影是综合艺术有关。
倒是他这时业余写的武侠大放异彩。继《雪山飞狐》之后,他接下写《射雕英雄传》。此箭射出,金镛之名青云直上。
金镛曾经非常自恋的对好友倪框说:“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8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金镛在长城呆了一年多便又离去。原因有两方面:
金镛暗恋上长城当家花旦夏梦。夏梦曾是金勇编剧的《绝代佳人》女主角,夏梦就是一个绝代佳人。著
名专栏作家哈公曾说:“查先生是一个专于爱情的人,我跟他共事于长城电影公司时,查先生喜爱上一个美丽的女明星,那女明星是一流的大美人,而我们的查先生,那时不过是一个小编剧、小说家,当然得不到那位女星的青睐。”
郎君有情,佳丽无意。查先生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自觉长城不是他呆的地方。若再见佳丽与其他俊男谈笑风生,查先生更会痛苦不堪。
金镛希望多拍一些娱乐性和商业化的电影,提高卖座率;但长城公司的拍摄方针与金勇的主张不能相容,甚至在工作检讨会上,把金镛批评为资产阶级思想浓厚。重重束缚,不仅使金勇的艺术创作意图难以发挥,而且违背了他追求独立、自主的原则;再加上金镛编写的几个剧本不获通过,使他兴趣大减,之后离职。
总之,电影圈里的经历,对金镛来说,总是遗憾多于收获。不过,要是金镛在电影圈里得心应手,顺顺当当,恐怕就没有武侠小说大师金镛、报业大亨查良镛了!对读者们来说,这又是不幸中的万幸!
1959年,金勇35岁。
离职后的金镛,完全可靠职业写作过上比较舒适的日子,但他的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