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于的新闻,张羡水顿时来了精神了,耐心往下看了下去。
1977年6月8日,邵义夫被任命为香江艺术节主席。许多人对贩卖“票房毒药”的邵氏担任如此高雅职位颇有微辞,嘲讽之声不绝于耳,充斥传媒。
邵义夫把他的票房价值论,灌输于本公司的一切编导演职人员:“我经营邵氏影城是做生意,如果我要拍一套纯艺术的电影,我不敢肯定这种戏会有多少人中意看!少人看的戏,少得益!所以我宁愿专门向大家都中意的娱乐片着手!若拍艺术片,我宁愿捐钱给香港艺术中心或支持艺术节。”邵义夫还有更裸的论调:“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就是票房毒药!”
“拍电影就是为赚钱,就是做生意。”“要娱乐片。不要艺术片!”
邵氏的观点,不少艺术家很不理解,更有人说他一身“铜臭味”。
当时影坛的现状是,亲共的左派和亲台的右派,把电影基地当成宣传党派观点的舞台,影片便是“生活教科书”c“社会的镜子”,它应具有“以正视听”c“唤醒民众”的积极作用。而一些势单力寡的独立制片商,少数醉心艺术,发誓拍出“不朽之作”;大多数虽“唯利是图”,但为了免遭社会进步人士的指责,便标榜“融艺术于娱乐之中”的中性路线。
唯影片发行商出身的邵义夫,“俗不可耐”地大肆“亵渎”高尚的电影艺术,将其“贬”至纯粹的商业行为。
邵义夫对政治不感兴趣,回避现实。他的灵感多来自别人的影片。他是影城试映室的常客,平均每天要看两部以上的影片,最多时一天看了9部。因此有人悦,邵义夫是世界上看电影最多的人。
如此频繁地看电影,实在是一件苦差事。邵义夫乐此不彼。一有灵感了就叫编导如法炮制。邵义夫回避现实,但坚信“饮食男女”是人人感兴趣c千古不衰的题付,他在审阅脚本时,常会写下类似的话:“此处增加床上戏。”“弄缠绵些。”在片场监督拍片,常会下这样的指令:“衣服再薄一点。”“换一件透明丝衫。”
邵义夫兴趣于此,编导演职人员唯有投其所好。而邵义夫所好,又是他认定的观众所好。唯此,即使不轰动,票房收入仍可确保。邵氏虽也热衷角逐大奖,但绝不会以牺牲票房为代价。
邵义夫曾说过拍艺术片是“票房毒药”,一些高雅之士反唇相讥:“邵老板拍的娱乐片才是票房毒药,他为了赚钱,不惜毒害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新闻中的一段这样写道:
我忽然听见
在隆隆的喧声中
小女明星的低语
夹着叹气
她们一直争议的
是脱与不脱的问题
八佰港币的薪金
水银灯下的
以及所谓的处分和纪律
对你,她们
瞪大了人工美的眼睛
而香江就此洗脱了文化沙漠的恶名
但艺术节的锣鼓和管弦
终压不住你旗下女明星的抗议
还有那些床上戏,她们说
你总不该完全不理
艺术节金碧辉煌的节目单上
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看了新闻报道,张羡水心中晒然一笑,平心而论,邵氏当年拍的一些“艳情片”,与90年代兴起的三级片比,根本算不得什么。邵氏要女星暴露,也只是小脱而已,并非今日概念的脱星。1991年,叶欲卿小姐在《情不自禁》中一脱出名,红得发紫。其后,李利珍c李莉c翁虹c陈雅伦等小姐,步其“脱”尘,名声大噪。
这些脱星均不是邵义夫捧红的,邵氏在80年代末基本“息影”。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脱星之所以敢“奋不顾身”,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