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19章 留守学校(第1/2页)  郁郁的蓝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个上午,乐乐突然接到逸群发来的短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wifi地址和连接密码。乐乐欣喜不已,也疑惑重重,因为逸群家和秋萍家至少相隔200多米,这wifi信号能用吗?

    乐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连接了这个wifi,没想到电脑浏览网页的速度加快很多,虽说信号不是特别好,但挂个qq,看个网页完全够用,乐乐感激涕零,赶紧打电话向逸群道谢。

    原来逸群见乐乐上网很不方便,就从网上买来信号放大器和反射式天线,把自己家的宽带信号辐射向秋萍家这个方向,从而让乐乐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都能连上wifi。逸群是只做不说的人,不动声色就帮了乐乐大忙。

    这天逸群接到一个电话,得知村里一个叫何冬的孩子刚上完高二,现在说什么也不肯去学校上课了。何冬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好央求老支书给何冬做做思想工作。老支书把何冬叫到自己家里,给他讲了一大堆不读书的坏处。由于老支书咄咄逼人,何冬这孩子又相当倔强,两人的对话完全不在一根弦上,何冬这小子扬长而去,把老支书气得个半死。

    何冬父母又打电话给逸群,请他帮忙劝劝何冬,毕竟这孩子对逸群有点崇拜。逸群去了,跟何冬讲述一番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想到这小子铁板一块,反正死活不去上学了,逼急了他就会离家出走,搞得逸群也气呼呼地无功而返。

    不但何冬这样的大孩子让人揪心,一些年龄小的留守儿童更是让人放心不下。当下农村小学的状况很不好,很多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大多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过日子。身边没有父母约束,孩子们就自由散漫多了,经常几天不上课,不回家,搞得学校只好打电话向在外地的父母告状。碰上夫妻俩不在一个地方打工的,那就得来个三地联合磋商,这就是网络时代的好处。

    据说甚至有三个男孩卷着被子在野外生活了半个多月,在一处居民区附近玩起了潜伏,昼伏夜出,偷鸡摸狗,让学校老师们无计可施,只好打110报警。民警组织老师、学生家属和当地百姓进行拉网搜查,把三个孩子堵在一座桥洞内“缉拿归案”。

    经过数十年的计划生育,农村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导致镇中心小学生源不足。周边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就把孩子转学到镇中心小学,那些家庭条件稍差或是生活无法自理的低龄儿童还得留在村办小学,被人们戏称为“留守学校”。

    当然,到镇上读书也让学生家长不得安生,因为镇中心小学没有足够宿舍,只能任由学生在校外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孩子们年龄偏小,生活上无法自理,学生家长们就得派专人在镇上租下一间房,伴随孩子读完小四到初三这六年学业。这种陪读现象兴起,给低迷多年的房地产业带来些许安慰。

    乐乐听说有这种留守学校,就缠着逸群赶紧带她去看看。逸群本不想让乐乐知道村里这些负面现象,省得她又伤害她幼小的心灵。但拗不过乐乐一再央求,就答应带乐乐去附近一所杉树坪小学看看。

    杉树坪小学坐落在一座山坳中间,是县教育局为方便边远山区孩子上学而创办的一所简易学校。由于高年级学生已经迁入镇中心小学,现在杉树坪小学每况愈下,破旧的教学楼半掩在松林中,长满长草操场上,篮球架的篮板耷拉下来,像一个无法支撑自己头颅的耄耋老人。

    乐乐看在眼里,心里一阵一阵发酸。

    杉树坪小学保留的三个班级只有一名代课老师,每月薪水也就两千左右。现在到哪里每月还不挣个三、四千块,加上如今的孩子大多脱离父母管教,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教书一点也不比打工轻松,所以老师就带着情绪上课,经常请病假,一走就是天。

    有人说这老师真病了,还言之凿凿地说自己看到了他的病历,上面居然写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