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睹物思人(第1/3页)  宿命之天下一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门外等候的人们听到老黄死了的消息,纷纷忙碌起来。

    关喆家的场院很大,空场大概接近一亩。在场院的西侧,几个中年人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一些红砖,开始垒灶。东北人家的婚丧嫁娶总是要宴请全村的人到一起吃饭喝酒,又不习惯去饭店去吃,像这样的村庄,根本也没有饭店,于是就在家里的场院中垒起简单的炉灶,样子基本是一个大概直径一米的下粗上细的圆柱体,留有进风口和出火口,里面的燃料不是木炭也不是煤,而是一种用来炼钢铁的焦炭,这样的焦炭热量非常大,无论是煎炒烹炸,都能保证火力充沛。搭建这样简易的炉灶看似简单,但是如果做不好,可能火不旺,还可能烟大,所以一般都时由有经验的专业的师傅搭建。

    场院的东侧搭建起来的是一座舞台,说是舞台,其实是一座高约一米,面积只有十多平米的简易台子。东北农村至今还有这个习俗,在家里有大事小情的时候,总要请上几个唱戏的班子,到家里来演,其中主要是二人转演出居多。

    几个年长的人走进正房,手里拿着早已经准备好的苇席,苇席是崭新的。他们进来后没有说话,而是等关喆的爷爷发号司令。

    爷爷看看进来的几个人,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小六子,老黄最后是在你手里死的,说明你和它有缘,按照规矩,应该由你收殓它。”

    这时关喆已经把老黄放在火炕上,他接过苇席,将苇席平整的铺在地上,然后对爷爷说道:“小时候,我见过几次收殓圣犬,具体的规矩,我还不懂,爷爷,您指点,我按您的吩咐去做就是了。”

    爷爷说道:“根本就没什么规矩,你自己决定吧!”

    关喆知道老辈人的规矩很多,但是到了爷爷这辈,很多老规矩都逐渐的废弃了,爷爷是个做事从不拖沓的人。

    关喆抱起老黄,把老黄放在苇席上,然后找到一些清水,在老黄的尸体上简单的淋了一些清水。关毅也过来帮忙,把苇席卷了起来,又用四根红色的布条捆扎结实。

    爷爷在一旁不断的点头,满意地说道:“你小子还真行,有板有眼的,看来没忘我们家的老规矩。”

    曾几何时,满族人对狗很尊重,传说当年的哈赤立下规矩,不杀狗,不吃狗肉,但不是迷信。很久以前,如果人死了,或者战死沙场的士兵,因为没有钱或者时间,就用席子简单的包裹、掩埋起来。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所以一般都是用席子包裹埋葬死去的狗。用清水淋狗的尸体,大概的意思祝愿狗能干净、清爽的上路。至于为什么要用四根红布条捆绑,也是当地的习俗,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关喆小时候见过老人们安葬圣犬的场面,现在能做到的就模仿一下,没想到竟然得到了爷爷的赞许。

    两位年长的人走了过来,抬起席子,其中一个人对门外拉长声音,高声喊道:“送圣犬上路啦!”然后率先走出正房。众人紧跟其后。

    这时的宋师师和李筱竹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换上一个套比较厚的棉服,应该是关喆他们进屋的时候,由好心人帮她们找到的御寒的。棉服比较厚,也不是新的,穿在两位大学生身上显得很不协调。

    师师走过来问道:“老黄死了,我怎么没见到大家悲伤呢,反而显得很开心,这是怎么回事儿?”

    关毅走过来,和刚才路上焦急的情绪完全不同,显得平静,说道:“圣犬升天了,是好事,人总有死去的一天,何况是狗呢,我们满族人很重视生,对死看的很淡,死了就是死了,恰好是一种回归,所以没有人会悲伤。”

    师师和李筱竹虽然没听懂,但还是点了点头。

    葬礼很简单,两人抬着老黄的尸体走在最前面,场院里的人除了搭建灶台和舞台的人继续忙碌外,其他人都跟在后面。村里人见到这个情景,很多人都加入了送行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