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王黼(第1/2页)  笑傲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高公公回到宫中便去见了宋徽宗,对于蔡义进贡的香皂和那首《送别》,宋徽宗很满意。看到蔡义回复自己的那句话,更是觉得蔡义知谦卑、懂礼数,心中对蔡义更加的赞赏了。宋徽宗心情一好,给高公公的赏赐自然也不差,这让高公公心里乐开了花。

    宋徽宗更是让太常寺的官员将这首《送别》收录进了教坊俗乐之中,并让教坊官员将这首曲子的唱法传于宫女。没到两日,这曲子便传出了宫外,各大娱乐场所争相模仿,一时间蔡义的这首《送别》倒风靡了整个汴京城。

    这一日,夜幕将近,北门的皇城司士兵正在用力的推着厚实的阊阖门,眼瞅着这城门就快关上了。突然,官道上一卷黄尘滚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八百里加急!阻者死,逆者亡,快快开门!”

    皇城司的士兵一愣,一匹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一个信使模样的人跳下马来,从怀中取出一份关牒,上面赫然印着“两浙路提点刑狱司”、“两浙路安抚司”、“马上飞递”等盖印,正是从杭州来的信使。

    皇城司的侍卫不敢怠慢,核实了关牒之后,便立即将城门打开了。那信使翻身上马,一鞭子抽在马身上,随即便见烟尘滚滚,信使已然离去。皇城司的侍卫面面相觑,这杭州出了什么大案子了?他们负责汴京城的城门,自然知道这八百里加急意味着什么。

    标有“马上飞递”的公文,一般都是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才会用。根据情况紧急又分为三百里,四百里,六百里,最快的是八百里。二十里一个驿站,每个驿站必须用快马,信使必须以每天八百里的速度传递。若是延误了,那可是会被受刑的。

    那信使进了内城之后,便朝着御史台方向奔去。按理说,刑事案件一般是交与刑部处理,若是重大案件,则呈给大理寺,而御史台只是起到一个监督察验的辅助作用。

    但近些年来,御史台、刑部、大理寺三法司相互争权,刑部、大理寺的权利几乎被御史台架空,这就导致了大小案件必须经过御史台处理之后,才轮得到大理寺,而刑部已经如同虚设了。

    虽说御史台的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但朝中官员都知道,御史中丞王黼才是实际掌权者。对,没错,就是历史上那个北宋六贼之一的王黼。王黼的为人可以用“白眼狼”三个字来形容他。而他的仕途可以用“坐火箭”来形容。

    王黼长得很秀美,金发金眼、面如傅粉,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个混血帅哥。他很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无学识,善于巧言献媚。

    王黼在崇宁年间考中进士之后,第一份工作便是被安排去编修地理书《九域图志》。在编修地理书的时候,他有个同僚跟他关系很铁,此人名叫何志,是副宰相何执中的儿子。在王黼的忽悠下,何志经常在何执中面前夸赞王黼人品好,工作能力强。

    何执中耐不住儿子的唠叨,便找了个机会约见了王黼,第一次见面,何执中就被王黼口若悬河、谈笑自若的气度吸引了。之后何执中便极力向上推荐,将王黼提拔为校书郎,后又迁为符宝郎、左司谏。

    王黼就这样巴结上副宰相何执中,得到入职以来第一次职务调整。可是后来,他观察了好久发现一件事情,宋徽宗特别喜欢蔡京,但由于何执中等大臣的极力弹劾和百姓的舆论压力,蔡京被削去了官职隐居在杭州,而宋徽宗对此事极为发愁。

    于是,王黼列举了二十条罪状举报何执中,并赞扬蔡京以前所做的政事都是如何出色,如何得人心。王黼不但一举博得了宋徽宗欣赏,更是让蔡京欠下了个天大的人情。

    宋徽宗借此也起用了蔡京,蔡京官复宰相。为感谢王黼的帮助,蔡京就任命王黼为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王黼从校书郎之职,升到御史中丞,连升八级,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可以说,他打击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