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四章 玻璃不容易(第1/2页)  笑傲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蔡义所料没错,没过几天,王平和赵四便回来了。没让蔡义失望,他们购了一大船的碱土和硼砂,所花费的银两却是颇少。

    原料一到,蔡义马上让沈进开始进入了实验。和蔡义想的差不多,碱土和硼砂还是能制成纯碱和硼酸的。有了这两种重要原料,玻璃厂总算开始运作起来。蔡义虽然知道制作玻璃的工序大致分为:配料、熔制、成形和退火,但具体配料如何,怎么控温,这些是不知道的。毕竟蔡义虽然脑子里装着许多知识,但那也只是理论而已。

    就这样,半灌水的蔡义带领着两眼抹黑的沈进开始了无日无夜的试验,从最开始的兴奋到后来的冷静,从冷静到紧张,从紧张到失望,直至最后的绝望。

    看着烧出来的一些奇形怪状的物质,蔡义心情很低落。他还是有些盲目自信了,他知道之所以会失败,是多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就是配料比例。第二个就是熔炉问题,虽然蔡义让人铸了口大铁炉,又加了许多耐火材料,但这根本无法与后世那些坩埚炉可比。第三个就是炉子的温度上不去,没有电的存在,人力风箱提供的风力自然是极低的。用这个炉温烧制水泥勉强可以,但烧制玻璃明显就不行了。

    前两个因素蔡义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毕竟还没有那个工艺。而炉温问题,蔡义只好让沈进用普通的煤炭经过高温热解之后形成焦炭,再用焦炭来烧制玻璃。

    北宋时期,军用兵器制作坊都学会了用煤来炼刀铸剑,因为煤的燃烧值比较高。但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一个致命缺陷,那便是煤中含有大量的硫,这样铸出来的兵器,虽然锋利却是相当的脆。

    而经过提炼成焦炭之后,这样的问题便可避免,而且燃烧值更是大大的提高了。

    让沈进用焦炭实验之后,蔡义便回到了城中。因为张顺让人来通知蔡义,对于帮派管理,他们大致有了一些想法。

    蔡义为帮主,张顺为副帮主,王平、赵四、李大江、张兆和周铁胆五人则为堂主,王平、赵四、李大江三人各管一百人,依然负责运输、仓库、渡口的生意。张兆带领二百人负责凤宁村的安全。剩下的一百五十人由周铁胆带领,负责南城一带的江湖秩序。

    而李忠自然是蔡义的贴身侍卫,唐书文则算是清水帮的军师。对于这样的安排,蔡义没有过多的想法。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一切只是暂时的罢了。他在等一个时机,一个让朝廷让宋徽宗允许他组建自己势力的时机。他的目标可不是一个小小的江湖势力。

    第二天,清水帮大院里,站在六百五十多人面前,唐书文庄重严肃的宣读着清水帮帮规,大大小小加起来全部三十条。涉及到方方面面,帮里的人一旦违反,轻则逐出帮派,重则性命不保。

    看着下面的人一个个胆战心惊,蔡义心中也是有些无奈。这些人大多没读过什么书,做事往往都是凭着一身胆量和冲动。若是不用如此严令教条来约束,怕是会惹出些祸端来。

    安排完帮派的事情,蔡义便又回到了凤宁村,他现在最关心的事情可是造玻璃。满怀希望的来到玻璃厂,看到沈进那蓬乱的头发、浓浓的黑眼圈和一脸颓丧的神情,蔡义便知道还是没有成功。蔡义叹了口气,心中五味杂陈的沿着村中的小路漫无目的的走着。

    李忠跟在身后,欲言又止。凤宁村现在,不但地方宽敞了许多,就是人数也是涨了几倍。加上张兆的人,和后来那些灾民演变成的新村民,全村差不多有一千来人了。村民们此刻忙得不可开交,肥皂、香皂已经开始供运全国,而修建江堤的水泥更是供不应求。虽然蔡义并没有要求他们按时按量完成,但为了对得起那三两银子,村民们做起事情来都很积极。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凤宁村广场之上,蔡义正在想事,便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老沈家的,明日便是乞巧节了,我们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