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士人之书,刘备将它起名为《士道精神》,注意,不是武士道精神。
如果不是某些历史原因,刘备其实也想起名叫武士道精神的,免得后人忘了武字,又慢慢的又成了文士。
其实,武士道精神,就是日本的士道精神,只不过日本的士都是武士,所以就叫做武士道精神了。
再加上日本封建社会结束的晚,从近代明治维新一直到招核时期,才算是彻底完结。因此保留了大量的武士道精神。
招核不是错别字,招核,招核,也难怪裕仁招来了核弹么,都是这倒霉名字起的不好。
就连那些被某些国人津津乐道西方的贵族精神,无非也就是西方的封建时代结束的比较晚,这才在现代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同样也有大量类似的贵族精神。
最有名的就是宋襄公,好像在现代人看起来很傻,在当时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
比如晋楚鄢陵之战,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
三次见到了敌国君主,不上赶紧上去来个“擒贼先擒王”,反而要下车,脱下头盔,快步向前而走来表示敬意,这是不是更傻。
汉代,距离春秋战国还不算太远,还有一些战国遗风,还有一些士人的遗风。因此,刘备准备编撰一本士道精神,用来给手下的士兵洗·脑。不对,是教给他们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士人。也不算太过于离谱。
当然,这本书不能用刘备的名义写,那样就太过于吃果果了。
于是,刘备就请了蔡邕来写这本书,蔡邕是天下大儒,名气极大,又是刘备的岳父,完全可以信任,不会曲解刘备的意思。
士,该是什么样子。
对于士,刘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因此,《士道精神》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全书采用了类似于《论语》的方式,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完成。重点强调士应该拥有忠、孝、勇、仁、义等美好品质。并且,举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两汉时代的士的例子来说明。
首先是刘备问:“我现在将手下立功的将士都封为士,只是他们大多都不知道士该是什么样子,您是海内敬仰的天下大儒。请问,什么是士?”
然后是蔡邕回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次者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再次者,言必信,行必果。”
刘备:“请您具体说说。”
蔡邕:“一个人的行为要知道耻,不知耻的人是不能够称为士的。”
刘备:“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称的上知耻呢。”
蔡邕:“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就是知耻的人,可以称之为士。”
蔡邕:“比如豫让,他为了给智伯报仇自毁容貌、吞炭变声。他的朋友对他说:‘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襄子,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何苦自残形体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代价太大了!纵然你得手了,只怕也很难走脱。’
豫让回答:‘我若是委身于赵襄子,便做了别人的臣子再去尝试刺杀君主,就是怀有二心。我知道刺杀成功的几率也微乎其微。但我所做的一切,上对得起主君在天之灵,下对得起本心,也是为了让以后天下间怀有二心的臣子羞愧。’
这样的忠臣义士,哪怕是敌人都会敬佩。”
凡此种种,都是这类忠义之士的故事。不过,都还没有超过封建时代的忠孝观念。
同时,刘备也往里面加了不少私货,在士道精神中加入一些近现代民族国家理念。
这种对于国家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