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80见闻(第1/2页)  大汉第三帝国崛起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河之上,战舰顺流而下,速度极快,不过数日之间,就已经回到了青州平原。

    自从踏入青州平原,荀彧惊奇的发现,自己似乎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青州这里,仿佛是世外桃源,没有经历过乱世一样。

    八月,已经是秋天,天气已经开始慢慢转冷,此时,正值丰收之时,一处处农田,农人忙碌,到处都是一片丰收安乐的田园景象。

    “这怎么可能啊!”荀彧看的目瞪口呆,要是荀彧在网络上灌过水,一定会吐槽一句,这不科学。

    不过仔细看去,田土中种植的,却也不全是小麦、粟米这种粮食,而是一半粮食,一半牧草,牧草主要是紫花苜蓿。

    仔细看去,似乎也有不同,田地附近,都摆放这兵器、弓弩,甚至是甲胄。一副随时随地准备上阵厮杀的样子,究竟是与和平年代有着几分不同。

    便是行在路上的路人,虽然衣裳都还是很破旧,不过大多都是很干净的,虽然称不上人人身强体壮,但也绝没有吃不饱饭的菜色。所谓太平盛世,大约也不过如此了吧。而且青州的马匹,似乎也是极多,无论是耕地,还是拉车,或者行人骑马出行,马匹几乎是随处可见。

    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乱世之中,人心思定。人死了一大批,田地也就空出了很多,刘备恢复了青州的秩序,而且政治比较清明。正是人少、地多、兵强、税轻,再加上吏治清明,哪一个初生的,朝气蓬勃的古典农业政权,不都是如此。

    尤其是刘备搞的军功爵制度,和秦朝不同,对府兵征收的农业税极少,平原又是刘备统治了最久的地方,已经安定了差不多整整三年。

    有从乌桓人手里抢来的大量牲畜,有青州几处铁官生产的低价铁质农具,三年的时间,又用“粮食本位”发行了大量货币用于流通,平原民间的元气,早就开始恢复。

    所谓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便是这个意思。

    而刘备几次出兵打仗,都严格遵守着“不违农时”的原则,几乎就没怎么耽搁粮食生产,这样对民间的伤害,就降低到了最小的程度。

    这一次出兵东郡也是如此,刘备从出发,到平定东郡黑山军,再到回到青州,前后用了不过一个多月。这种效率,在古代,简直几十不可想象的高效率。要不是为了搞定“添丁入亩”之事,刘备在一开始就动员了全部的府兵,作为武力准备,随时准备镇压反叛,根本不可能能有这种速度。

    “仲德公,文若,且看我青州为政如何,二公皆是世之高才,还请指教一二。”刘备用表面请教,实际上是装逼的口气问道。

    程昱虽然有点看不惯高门出身的荀彧,不过荀彧又是谦谦君子,对程昱也是颇为尊敬,又有真才实学,两人又差不多是同时投入刘备麾下,因此关系倒也是日渐亲密。

    荀彧、程昱两人,见刘备发问,都是叹道:“不意今日还能再见太平景象,将军治齐,真有管子之风也。”

    程昱一伸手,指着看到的一个被红色的砖墙围起来的小城,问道:“那个莫非是砖砌成的,怎么这个砖是红色的。”

    红砖,在现代人看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是在这个时代,可是黑科技一般的逆天存在。和青砖比起来,红砖的质量虽然不如青砖,但也一样能凑合着用,更重要的是便宜啊。

    这时代烧砖用的砖窑,还是密封的,因此,烧出来的都是青砖。烧红砖,修砖窑的时候,就可以偷工减料,把窑顶给省了,窑顶比较难造,这就节省了很大一部分开支,因为不用修顶,没顶的砖窑可以往大了造。

    青砖一砖窑,最多烧出五千块,红砖一砖窑,就能烧出五、六万块砖头来。相差十倍的差距,烧出了的红砖多了,规模上去了,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汉末这个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