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了点头,刘备也是表示赞同。确实,陶谦都已经六十多岁了。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已经很稀有了,就算刘备不去打他,陶谦还能有几年活头。
而公孙瓒则不同,他正值壮年,公孙家也是幽州的大族,等到公孙瓒稳上几年,缓过这口气来,镇压了幽州的叛乱,消除了杀掉刘虞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从北向南攻击刘备,刘备还真不好抵挡。
所以说,公孙瓒才是刘备的大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先攻打公孙瓒,的确是正确的选择。至于荀彧为什么犹豫了一下,其实是就他个人来说,向南发展,早日拿下豫州、颍川,这才是对他个人最有利的选择。
不过,荀彧到底是顾全大局的人,又有戏志才在,也就没说什么要南下的说法。不然,以刘备的好谋无断,搞不好还真会犹豫不决。
戏志才又道:“公孙瓒内部不稳,主公以顺讨逆,名正言顺,自然战无不胜。徐州陶使君,颇有恩威,内部也无掣肘,攻打不易。我料他早晚会讨平叛乱,到时候主公出兵,只怕师出无名。”
至于刘备心中不喜,这其实主要是涉及到了现代人和古人的观念冲突。
再怎么说,刘备也是受过现代教育的,别管他是不是生活在一个民族国家,但是在他心中,是有民族国家这个观念的。
而对于戏志才等人来说,他们还是臣民国家的观念。
对于刘备来说,他总觉得和胡人联手打汉人,总有一种背弃了自己的民族,当了汉·奸的感觉。
而对于戏志才的人来说,效忠于自己的就是自己人,和自己对抗的就是敌人。
双方之间没有谁对谁错,完全是理念上的不同。
刘备摇了摇头,他把自己的想法排出脑海。他还是决定听从戏志才等人的建议,刘备还是那个想法,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无非是占了穿越者的便宜,有一点预知未来的本事。没有这个本事,自己这个刘备什么都不是,根本比不得历史上的刘皇叔。
所以,刘备还是决定要听从这个时代真正智者的建议。
戏志才和荀彧二人,见刘备有些犹豫,最后还是绝对发兵北上,也都是暗中也松了一口气。
除了陶谦老朽,公孙瓒年轻之外,其实,他们还有一个想法。
如果对徐州用兵,那么更主要的还是要用青州的力量。
青州刺史关羽,已经坐拥一州之地,甲兵十万。只不过青州不如冀州那么富庶,所以现在还是主强臣弱的格局。
要是打下徐州来怎么处理,会不会让关羽吞并了徐州?要是让关羽割据青徐二州,那样岂不是变成主弱臣强的格局,到时候,关羽拥兵自重怎么办,这是要出大问题的。
而幽州则不同,在地理上来说,幽州和冀州,其实是一体的,都是河北平原的一部分。刘备坐镇其中,可以操控二州之地,这就还是主强臣弱的格局。对大家来说,包括关羽在内,其实这都是好事。
至于说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君臣名分,兄弟之情,这个不能说没用,但也不能说就绝对保险。袁绍的名气大不大,汝南袁氏的名望高不高,但是战场上打不过,就什么都没有,还不是叫刘备抢了冀州的地盘,落了个自刎身亡的下场。
只不过,刘备一向以心腹肱骨、手足兄弟的态度对待关张二人,这就让戏志才和荀彧等人,无法把这个道理说透。
这些智谋之士,也都努力的在暗中消除这种风险,想要在不动声色之间,保全了君臣之间的情谊。这其实也对他们自己有好处,杀功臣这种事情,可没规定一定只杀武将,不杀谋臣的。而是一旦开了杀戒,基本上就收不住手了。
其实,就是刎颈之交,就真的那么保险吗?
问题的答案,请参考张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