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暮霭 第四章 罗马假日(第3/4页)  请叫我威廉三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大部分军事力量调往远东和印度洋,不久之后,土耳其也组建了以原地中海舰队为骨干的派遣舰队远征东方,整个地中海顿时出现一种“海军力量真空”;其次,意大利人的重整军备也是引起地中海局势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奥意战争结束后,意大利人失去了全部的海军主力舰,尽管奥匈帝国解体之后奥意协定中限制意大利人建造和拥有战舰的条款已然失效,可是限于财政等等原因,意大利人在1923年之前都没有一支像样地舰队,直到1923年初意大利政府宣布建造战后首艘战列舰“罗马”号。人们才想起这个曾经的准一流海军强国。

    1925年夏天,标准排水量3.3万吨、满载排水量达到3.5万吨的 “罗马”号正式加入意大利海军战斗序列。这艘装备9门343毫米舰炮、最高航速达到28节的战列舰现代化程度颇高,它的服役让一海之隔的希腊感到压力陡增,虽然此时的希腊拥有三艘战列舰,却都是1914年以前下水的旧无畏舰,虽然火力可观但航速、机动性以及主要设备性能都已大大落后于时代。于是,在意大利人宣布建造罗马级第二艘“恺撒”号之时,希腊政府迫不及待的向德国提出购建一艘3万吨级新式战列舰和一艘沙恩霍斯特级重巡洋舰地请求,这笔订单在1926年初方获得德国政府批准。

    并由德国的不莱梅日尔曼尼亚海军造船厂和不来梅造船厂承建。

    希腊人原本希望凭借这两艘新锐战舰来平衡伊奥尼亚海的力量对比,然而在这两艘战舰完工之前,意大利人又开工建造了一艘重型巡洋舰和一批新式潜艇,并宣布组建了意大利海军潜艇部队。尽管德国和土耳其先后对意大利人的这一举动表示了担忧,但德俄战争和对日战争准备使得这两个国家无暇对意大利政府采取进一步的限制措施。

    1928年秋,当同盟国联军在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中部以及大洋洲与日军激战正酣之时,“罗马”号的姊妹舰“恺撒”号完成最后的测试和装配投入现役,加上同期服役的另一艘战舰“那不勒斯”号——意大利人在战后建造的首艘轻型航空母舰,意大利海军正式成为足以傲视希腊和西班牙海军的强大力量,即便是德国,也必须集中自己在地中海的主力舰只才能和这支全新的意大利舰队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人,确切的说是墨索里尼和他的政府,并没有就此放慢加强海上军备的脚步。在1929和1930两个财年,内阁先后批准了两艘罗马级改进型战列舰和一艘中型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一旦两项计划得以完成,意大利海军的实力将成倍增加,为此感到深深忧虑的已经不是国力有限的希腊政府,就连地中海东岸的土耳其和德国政府也坐不住了。于是,由希腊人提出召开、德土等国积极响应的地中海区域部长级防务会议应运而生,在地中海沿岸八国中,意大利政府是最后一个接受邀请的,他们派出的代表也是各国代表中最后抵达希腊雅典的。

    带着相同的目的,除意大利之外的7个国家代表很快就达成一致,他们认为应该签署一份防务力量限制意向书,限定各国海军舰艇数量和吨位,以避免恶性军备竞赛、保持地中海的稳定局势,这可以看作是地中海范围内的“华盛顿条约”。尽管这个结果并不要意大利人拆毁现役以及在建中的任何一艘战舰,意大利代表却始终不愿接受这份协定,他们今天提出协定中意大利海军的规模应该提高,明天又提出各国主力舰数量应一同缩减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后天又以必须向国内请示为由进行拖延,以至于原本一周就能结束的会议到了第三个星期仍没有结果——由于这项协定本来就是针对意大利的,一旦意大利人中途退出,会议也就毫无意义了,德土等国只好在会场之外作努力。

    仅在这点上,墨索里尼政府的决策无疑是很成功的,虽然这并不是德国接受意大利作为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