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九章 弃官而走(第3/5页)  宋时明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贯,可以干大事了。”

    密州椎易物去年一年的税收是八十六万贯,如果每份度牒按五百贯售卖的话,杭州多了一千个僧人,官府就会多出五十万贯可支配的救灾款,这笔钱足够干很多事了。

    高俅指指汴梁方向,补充说:“太后那里,估计这事难度不大。杭州上百座寺院,多一千个僧人,也就是每个庙多十个人而已。关键是怎么运粮来,要用最少的钱运来尽可能多的粮食,这点就需要赵兄帮忙了。”

    赵兴点点头:“高兄,我已经决定辞去密州官职了,今后你我二人共事,你就称呼我‘离人’吧,我可以称呼你‘炎师’。海运粮食的事我亲自去办,你放心,保证运回来最便宜的稻谷。”

    高俅从善如流:“离人兄,关键是要量大,如果一船一船的运,杯水车薪呀,杭州十几万人,每人一升米能吃几天?若一次连一升都发放不了,那百姓老处于饥饿当中,运粮船来回跑趟子,总是疲于应付——要一次运足,让百姓家有余粮,能支撑到下次放粮,这才妥当。”

    “这个不成问题”,赵兴笑着回答。

    不知是不是错觉,高俅发觉赵兴的笑容里有一种狰狞的味道。

    苏轼在赵兴的庄园里休息了两三天,等旅途的疲劳全部消除后,他递出官帖邀请杭州通判杨祖仁,以及杭州乡绅来赵兴府上议事,并开始正式接管杭州事务。按说苏轼上任后,该住进官衙,可赵兴这座城堡里实在太舒适,苏轼就借着官衙尚未整修完毕的理由,继续待在赵兴这里,赵兴这里的房子也多,苏轼干脆将公事房也设立在赵兴城堡,开始在城堡里办公。

    随后的几天,赵兴这几天也做好了出发准备,他不停的将巨型海船调集到杭州附近,等苏轼正式向朝廷提出申请,获得出售度牒赈灾的许可后,赵兴这里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也直到这时,苏轼才隐约一窥赵兴的实力——不,应该说是他家小妾陈氏的实力。几天的功夫,赵兴调至杭州码头的巨型海舟有一十四艘,每艘船都变态的庞大。

    一般来说,海商能拥有两三艘这样的巨舟,已经跨入豪商行列,但赵兴的潜力似乎远没有罗掘殆尽,他还在不停发出命令,要求身在密州、广州、泉州的海船,卸完货后在杭州集结。

    等巨舟数目达到21艘时,赵兴等不及了。他与苏轼关系特殊,所以他决定不等朝廷的批复抵达,马上动身出发。苏轼虽觉得“救命如救火”,但若让赵兴自己先垫上购买粮草的钱,恐怕会引起御史弹劾。哪怕朝廷批复下来后,再让杭州州府付款,也会引起物议——冒赈可是灭族大罪,所以苏轼坚决阻止了赵兴的冲动。

    终于等到朝廷的批复下来,看到赵兴已经筹备好了,打算马上动身,苏轼叫来赵兴商议:“离人,南洋那一块,每石谷子价值几何?装满一船需要多少贯?十船粮食,一万贯到三万贯够吗?”

    赵兴睁大眼睛,一个劲的笑——苏轼是真不知道海贸的利润?跑一趟船,没有七十倍的利润,大宋商人是不愿意辛苦出海的。三万贯,赵兴一艘船带回来的利润都不止这些。习惯用现金流来衡量产出的赵兴,这几天看着他的海船趴在港口,心里绞痛的睡不着觉。

    都是钱啊,每耽误一天是几万贯上下的收入,怎么苏轼就不急呢?他不急赵兴急?

    “既然打算出售度牒,总得有个数额,我听说灵隐寺主持僧佛印是我原先的熟人,离人,你陪我到金山寺走一趟,我们去问问,杭州寺庙到底缺多少僧人?”

    在这样酷热的天气里出门,可不是件轻松活,赵兴汗流雨下的驱赶着轻车,一边走一边跟苏轼抱怨:“这条路……老师,既然你想用尽可能少的钱赈济灾民,不如我们换种方式:以工代赈!让杭州灾民都去修路,把这路好好整修一下。杭州劳力不足,还可从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