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一章 大宋十绝汇集一堂(第3/5页)  宋时明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进入足以危害到小皇帝地范围内,老太监会陡然间改变气势,活像一把出鞘的刀一般锋利……

    但是这情节是明清话本小说中常有的场景,宋代人看不着明清话本小说,所以小皇帝包厢里的两位太监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两名普通太监,他们懒散,漫不经心,更多注意地是面前的美食,压根没在意小皇帝的存在。

    赵兴停住了脚步,一双脚顿时不知道该往哪迈。

    在他想来,皇帝出游,怎么说也应该前呼后拥一大推,搁现代,一名小县长出游,身后打雨伞的都有一大群,拎包地排着队,争先恐后的争夺拎包待遇,怎么那小皇帝就如此,独自一人待在包厢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身边别说打雨伞的人了,连个保镖都没有。

    然而,呈现在赵兴眼前的这幅场景却真是属于大宋的普通景象。

    宋代皇帝出游确实没有前呼后拥。宋人笔记《梦粱录》中也曾记录了小皇帝与名妓李师师坐在勾栏院欣赏娱乐节目的场景,当时皇帝身边也就是两三个伴当,他们坐的包厢连帘子都不拉,就这样与普通大宋百姓一边欣赏表演,一边鼓掌。

    与此同时,宋人的笔记还记载了小皇帝要约会李师师,还需要自己跑到茶馆,叫上一杯茶,同时招呼店伙计去给李师师传信,那名店伙计名叫“周秀”,因为他曾替宋徽宗跑腿送约会信息,因而被写入历史,成为“中国第一皮条客”。

    这确实是大宋,包厢里坐地确实是大宋的皇帝,不是明清皇帝穿越而来的。

    赵兴右脚举在空中,还在犹豫,猛然间,一名怀抱琵琶的的女子走进了小皇帝的包厢,那女子明目皓齿,发如乌云,衣着非常鲜艳,这女子身边还陪伴了一个人。也是熟人——高俅。

    这场合让赵兴不知道是否该去打招呼,他轻轻的将右脚落在地上,扭脸一看,发现几名御史也坐在赵佶包厢左右,他们视若无睹,谈笑自若的招呼着包厢中地伎乐,完全没有赶过去拍皇帝马屁地意识……

    赵兴见此,一边郁闷的迈动双腿。一边不满地嘟囔:“这可是国丧,怎么国丧期间,官家也敢如此。”

    董晓亮在一旁插嘴,他满脸讨好的笑着,一边频频与周围的熟人打招呼,一边笑着解释:“太尉大人,我大宋国丧期间,从不禁止百姓娱乐。太祖时代如此,太宗时代如此,没道理现在先皇去世,要禁止百姓娱乐。皇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岂会难为士大夫。”

    董晓亮的意思是说:小皇帝赵旭去世。按宋朝的惯例,官府并没有下令全国举哀,强迫百姓取消娱乐行为。所以御史们该乐的还乐,该玩地还玩。

    御史们自己享乐不断。自然也不好弹劾小皇帝在先皇去世尚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就留恋勾栏瓦舍,彻夜狂欢。

    因为彼此存在这份尴尬,所以御史们看见小皇帝在上面叫妓女,他们把这种行为纯当作空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唯有几个好事者把这记录下来,于是就成了记载宋徽宗风流一世的宋人笔记。

    另一方面。赵兴的抱怨也是有道理的,按照儒家传统,父母、至亲去世后,家人怎么也得摆出一副哀伤的模样。而官员们也要向朝廷申报自己的丧事,如果亡者是自己的父母,官员们还要请求丁酉,弃官回乡,替自己地父母守灵三年。而后才能重新出山。

    死的是小皇帝。是现在小皇帝的兄长,虽然不是父母一辈的。但现在的皇帝赵佶,皇位传自于先皇赵旭,所以,按照传统道德,他不应该在兄长去世一年地时间里,出来到勾栏瓦舍玩耍。

    关苗苗打着圆场,解释说:“太尉,那个包厢是官家过去就有的,如今官家继位已经数月,先皇已经安葬……若是官家现在还不来,我汴梁数十万伎乐,免不了要上街乞讨了。”

    赵兴哈哈一笑,在董晓亮的引领下走上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