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章 锋芒(第1/2页)  时光之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章 锋芒

    座钟的制造毫无疑问成为了得浪费了好多时间,误了其他事情的时候。计时器这种东西。彭德田是想要随身弄一个的。

    扬的钟声能够让整个地方地居民都产生一种奇特地安定感和归属感。而在自己最熟悉的上海,海关大楼地钟声从二十世纪响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被很多人津津乐道,仍然是一道明丽的景观。

    彭德田和闵越合计着的,不仅仅是钟楼,更是一个具有相当实用意义的地方标志性建筑,也同样是他们这些地方要员的“政绩工程”。不过,他们的这种政绩工程,似乎值得叶韬支持一下。但是,问题来了。座钟和钟楼,远不是放大若干倍那么简单。

    传统的中式木构建筑,虽然已经被叶韬和戴越阁联手推到了一个登峰造极高度,但说实话并不适合用来建造这种高度相当可观的建筑。这可不是宝塔式建筑,结构上的承重有限,尤其是最顶上几层,最大的承重就是建筑物本身的材料重量了。钟楼的顶端,可是要安装结构极为复杂,重量也相当可观的大钟的机芯的。要让整个港区能看到,光是那庞大的表盘和指针的重量就够戗,叶韬虽然有建筑方面地不错的底子,也有了相当多的建筑设计经验,但他也没把握用木构建筑去负荷如此的重担。他毕竟对于中式木构建筑的研究。只是在应用层面而不是在学术层面。他自然也可以让木构建筑能够负荷那样的重量,但从任何角度来说,那样的方案都称不上经济。

    想到了钟楼,叶韬的脑子里还泛起另一个经典地形象:大本钟。这个例子太过于经典,以至于叶韬脑子里居然还有整个建筑物的大致的图纸。在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钟从1859年开始运转,除了偶尔几次故障,一直到叶韬被轰出他所熟悉的那个世界的时候仍然在健康地运转。叶韬觉得,或许。那个高达九十八米的建筑,在略微进行修改之后,会很符合彭德田和闵越的需要。这要进行修改地,自然包括一些细节上的设计,和建筑的外观。全面照抄大本钟的外观,让哥特式建筑的尖顶首先诞生在宜城,那个……实在有些太恶搞了吧。

    至于钟楼内钟室地结构,叶韬觉得。也没有必要照抄十九世纪的设计。完全可以让钟室的计时精度更上一层楼,而让外层的钟面上地指针的动力,和钟室的动力体系分开。无论是从维护的简便性上,还是从整个钟楼和钟室耐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宽容度上,都会好不少。

    叶韬让靠着柱子在那里咪着点小酒的鲁丹为他取来纸笔。他很快就在纸上,将他脑子里最直观的大本钟钟楼的形象勾勒了出来。抛下了笔之后,他想到了一个问题,随即摇了摇头。说:“大人,这钟楼地事情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闵越瞄了一眼草图,立刻就觉得有些不对劲。没见过西式建筑的他,觉得那仿佛一支矗立在大地上的长矛的建筑有些太锋芒毕露了,那建筑的外观虽然有些奇怪,但还是很协调的。但是,他从窗户的大小和整个建筑的比例上察觉了些什么。仔细看了看草图之后,闵越问道:“贤侄啊,你这钟楼到底琢磨着造多高?”闵越和彭德田当初推算钟楼最少要五层到六层,已经是考虑到木构建筑造不高,但要尽量多人能够看到钟楼,这五层到六层已经是最低限度。能造得更高地话,他们自然不会拒绝。可是,叶韬地图纸上画出的东西。真地有可能造出来吗?

    叶韬心里算了算。说:“大约是两百八十尺高吧。”他报出的数字不单单震住了闵越和彭德田,更让一众在静室里对他们讨论的事情颇有兴趣的见习军官们傻了眼。二百八十尺。那该是多高啊?这样的高楼要是能造起来,那该抬头抬多高才能看到顶呢?

    彭德田仔细想了想,说:“这么高的楼,用什么造?用木头造,怕是不牢靠吧?”

    “不,不用木头。”叶韬又拿起了笔,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