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九章 清军的援兵?(第2/3页)  烈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真交战多年,林丹汗走投无路病死之后,察哈尔各部分崩离析,额哲才不得不投入满清麾下,并献上大元朝的传国玉玺,这才得到了皇太极的赦免。之后,皇太极还命宗亲子侄与察哈尔部互通姻亲,希望以军事威压和联姻两种手段来收服这一草原上的劲敌。

    效果总的来説,还算不错,这么多年以来,额哲对于大清始终是无比的恭顺。但察哈尔人的野心却始终让清廷心存忌惮。因为,这些草原人身上流淌的可是黄金家族的血脉。

    不出意料,额哲并没有亲自到来,他的身体这些年已经是每况愈下。虽然答应出兵增援,但来的却只不过是他的弟弟阿布奈和侄子布尔尼。阿布奈是额哲的幼弟,勇武冠绝草原,其子布尔尼却是草原上有名的智者,自小接受汉家文化教育,诗词歌赋、经史子集都是蒙古各部中的翘楚。这些年,一直在草原和盛京以及朝鲜之间往返,在盛京的宗亲中也是大名鼎鼎。

    察哈尔大军一到盛京,济尔哈朗便下了命令,命阿布奈和布尔尼之身入盛京觐见,不得带领兵马入城。

    济尔哈朗甚至和英俄尔岱商议,无论如何,盛京是保不住了,但一旦察哈尔部怀有异心,也绝不能让盛京落到他们的手中,更不能让这么多的留守宗亲被他们所控制。

    但出乎意料的是,阿布奈和布尔尼竟然同意了济尔哈朗的要求,之身进入盛京城中,与之随行还有一些人,竟然是与满清联系紧密的察哈尔左翼四旗的王公薛阿蝉、巴尼、噶尔昭等人,还有嫁给额哲的皇太极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的心腹从人渥坎。他们的到来让济尔哈朗等人安心不少。

    阿布奈也一针见血的指出,如今的盛京已经是孤城一座,面对十万明军的大兵压境,已经再没有固守的必要,当务之急是要与何洛会合兵一处,固守广宁、锦州一线,同时还可以将宗亲全部送进关内,等待南下大军扫平江南明军余孽,便可以调转马头再度挥戈关外,收复失地。

    阿布奈的话慷慨激昂,没有让济尔哈朗感觉到任何的新意,但他的儿子布尔尼的一番话却是让济尔哈朗另眼相看。

    布尔尼只是强调了四个字“唇亡齿寒”。蒙古草原各部与大明也是世代交战,之前的蒙元、后来的鞑靼和瓦剌等等等等,都是在和明军争夺草原的主导权。蒙古与满清联姻,实现满蒙联盟,前期已经确立在草原和关外的胜利,面对如今的危局,两家更应该摒弃前嫌,共同抵抗明军的侵略。

    所以,察哈尔部的建议是:立刻放弃盛京,转道前往东昌堡,与当地清军和何洛会会师。济尔哈朗也大可以利用其摄政王的身份,来个先斩后奏,拿下何洛会问罪,如此一来,也可以尽掌兵权,统一号令,众志成城坚守辽东。就算是多尔衮有所不满,也万万挑不出济尔哈朗的错处来。

    渥坎和众位蒙古王公也都对此议表示了支持。这样一来,济尔哈朗和英俄尔岱两人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计议已定,便是即刻出发,毕竟,朱平安的大军距离盛京已经是越来越近,再不走,可就真的走不了了。

    当天黄昏,济尔哈朗等人终于收拾停当,一众人等凄凄惨惨的拜别宗庙,背起满载财货的包裹哭哭啼啼的出了城。济尔哈朗更是指天发誓,总有一天,他还是要再度回到盛京来,收复祖宗的基业。

    与海西女真、察哈尔部的兵马会和到一起,大军也有了五万人的规模,但济尔哈朗的清军大队中却是包括不少的宗亲和八旗贵族,他们配备了数量众多的马车、牛车,一路上却是行进缓慢。

    在到达千山驿后,在阿布奈父子和渥坎的建议下,济尔哈朗只得忍痛命令大队放弃行进缓慢的马车和牛车,轻装前进,这也使得贵族们怨声载道。

    两天之后,大队人马终于抵达了黄泥洼一带,这里曾经是大明边军的长安堡所在,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