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五章 永安建制(第1/4页)  我来自天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851年12月17日(清咸丰元年十月二十五日)太平天国正式永安建制。

    永安大校场旌旗如林,号角频吹,各军列成方阵,每军有旗六百五十六面,军旗阔四尺半,两司马旗二尺半,已由当初“裂帛为旗”变为旗林如海了。永安城万人空巷,都来校场观看封国大典。

    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俱已穿上了筹办好的黄缎王袍。

    筹办此次典礼的典礼官陈承瑢正在替端坐在高座上的天王宣读封王诏旨:“前此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朕命称为王爷,姑且从几间歪倒。据真论道,有些冒犯无父,天父才是爷也。

    今特褒封左辅正军师杨秀清为东王,管制东方各国;褒封右弼又正军师萧朝贵为西王,管制西方各国;褒封前导副军师冯云山为南王,管制南方各国;褒封后护又副军师韦昌辉为北王,管制北方各国;又褒封达胞为翼王,羽翼天朝。以上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陈承瑢宣读完毕,宝座上的洪秀全随亲自下来为高台上的下跪五王颁下封典诏书。

    五王在天王面前齐跪谢恩行礼。

    高台之下夏诚等将领以不同级别,自其后划分成人数由少到多的好几群。

    此次一共有功将士800多人皆授实质官职。

    另外此次分封诸王有另一个要点是其他书上较少提到的,太平天国诸王是如同先秦一般,实实在在裂土分茅,分封建树的王。

    洪秀全的分封以《周礼》为依据,杨秀清等人拥有自己的封地(因占领土地较少,一直没有兑现),在封地实行自治,以天王为共主,成为天王洪秀全的藩属,拱卫天朝。诸王在王府中成立自己的行政机构,各自拥有独立的宰辅、将佐,并分设六部,成立朝中之朝。

    洪秀全又优许诸王独立招兵,成立各王的私军,称东殿军、西殿军、翼殿军等。但这样一来,为以后的天京事变内讧爆发彻底埋下隐患与伏笔。

    各王侯封爵世袭,其未继位之嫡子王储也称王,加一幼字于前,如幼天王,幼南王等。另外,为了表示太平天国诸王无上的地位,洪秀全规定:太平天国所有文书提及古今中外其他政权的王,统统加一“反犬旁”,写作“狂”。

    五王封罢,乐声齐鸣,礼炮轰响,万民欢腾。

    之后秦日纲、胡以晃二人作为第一批臣工开始上前齐同跪拜,分别领受印玺,秦日纲被授予为天官正丞相,为五王以下,授众臣工之首。

    胡以晃为春官正丞相。

    其余有功将士依批次上前,均晋升官职。

    此次又正式确立了官制,其官级是军师,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和两司马,共12级。

    各级别的受封将士依次上前,不断领受印玺。

    等师帅一级过后,待到旅帅一级。

    夏诚与花二白、朱灿、罗三炮等等近百人一道,穿着新下发的官制太平军服。上前拉开衣摆,都跪领受了一颗旅帅印玺。

    此外大典下发“太平礼制”条文,明确规定了严格的秩序等级,由诸王到两司马的森严等级。

    什么级别穿、戴什么衣服服饰,坐什么样的轿子,对待不同级别的人物如何称呼,如何待人处事等等,细致至极,严禁僭越,严重违反者处死。

    几乎每人都有封赏,连在永安建制时的所有士兵都皆赐予职同两司马,待到抵达“小天堂”,一律给予兑现实职。

    洪秀全又在高台上下达令旨道:“在此大典之前“迁福”(即牺牲)大小将士官职一律准许世袭,以示天国天上地下封赏公正之心!”

    夏诚手里的三寸木制旅帅印玺还没有捧热,就被唤出与其他父母死于起义后的一群大人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