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章 民办教师(第1/3页)  心随花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8c民办教师

    教育上有一支特殊群体,他们有一个统一称呼:民办教师。乡下人称:赤脚老师。别小瞧他们,他们为共和国农村教育事业作过突出贡献。那时许多学校十几名老师中公办的只有一到二个,其余都是民办教师,可见当时这支队伍多么庞大。

    程庸清楚地记得当年他读小学时,学校只有两个公办老师。一个是五十年代末的师范速师班毕业,也就是从在校初中生中选学习比较好的,集中在一起培训一到两个月。然后分到各小学任教,专业素养不强。另一名是接班的,也就是其父母亲是老教师,退休了让他接着当老师,也不问在哪毕业的c接受没接受过专业培训就直接上岗,俗称顶替。

    特别是最后一批顶替的,做出许多荒唐事:父母年龄未到就病退;子女未到年龄改大;子女年龄过大就改小;孙子或孙女改成自己的子女来接班。那些接班者大都读书不怎么优秀,或在社会上混了多年,实在没有什么建树,不得已选择。这些人补充到教师队伍中难免良莠不齐。因而广大民办教师成了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是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本体性知识是到位的。

    公元1978年恢复高考,师范院校办起来,有了足够师源,庞大的民办教师队伍需要精简,教育主管部门想到了一些方法,既要消解冗余的民师队伍,又要留下优秀人才。

    比较公平的方法是考试,考试途径有二,其一是考察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择优录取,直接转正。曾经将大成乡民师组织起来考了一次,其中“机械”两字看拼音写汉字,竟然只有一两个人写对,有一些胆大者用“鸡血”作答,啼笑皆非,笑谈了几年,可见一些老师本体性知识严重缺乏。此举果然逼退了一二个自知之明者,但大部分人还留下来了。1994年民师最后一次招考,成绩发下来,程庸将夏远贵得分卡,折叠好交给他,语数两科总分三十多,实在不便公开。不过有些佼佼者从考试中脱颖而出,或参加师范培训,或直接上岗。人数大概是总体的五分之一。

    其二是参加师范招生。与初中毕业学生一样决定录取与否,肯定是不行的。当年首次考试只有胡维文达到分数线,可是因为残疾而被淘汰。于是加上年限分录取,让有能力的民师看到了希望,努力上进的民师们上节课还在上课,下节课却成了学生坐在初三课堂上,白天教学,晚上学习,许多民师转变了身份,捧上了铁饭碗。江涵秋就是考试录取的,也是最早转正的民师。不过参加招考是有条件的,最早民师身份只承认1978年底以前的,也只有他们才能参加招考,程菊是1978年后代课老师,通过努力达到分数线,却被人举报了,两人自后成了冤家对头。

    第二个措施是转岗,到村中任村干c到乡镇企业任职,改革开放后自愿离职外出创业。许家亮c胡维文就是转岗到村中任村主任的,同期还有十几个人,有的干了几年又回到学校,等到了转正机会,应了那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最残酷的是开除,找到一些有违师德的事,其中作风问题一票否决,开除没商量。程庸小学时老师刘才就是因此离开教育的。

    1975年春程庸可以上学了,可家里成分不好,没人敢收,刘才拍着胸部,“我收了,有事找我。”从此程庸上学了,刘才教语文挺有能耐,他在两个月内会把所有课文教完,与现在有的名师所推行的快速阅读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后面的时间干什么呢?他从书店购来姚雪垠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李自成》,让学生先看,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写感想,每周组织全班交流一次,谈读书心得。农村电影队来了,他组织学生去观看,写电影观后感,村中人观看电影时的盛况。总之他的语文课妙趣横生,深受学生喜爱,考试成绩在全乡数一数二,不过后来出事了。

    出事时间在端午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