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很有办法。比如,经常有大人告诉爷爷,家里的孩子生病好几天了,嘴里老是说胡话,找了别的大夫,也没有看好。爷爷跟着到家里看了后,就会说:“啊,这是被冤鬼上身了。”或者说:“啊,这是你们家的先人跟你们要帐来了。他们的魂灵附在你们孩子身上,跟你们闹腾呢。”这时,爷爷往往会烧上几柱香,再烧一些黄纸什么的,还念上几通咒语,孩子居然就好了。
还有就是,哪一家如果死人了,往往也把爷爷请去,一系列的丧事安排,都由爷爷主持,另外还要帮着选一下坟址什么的。当然,哪家的孩子要结婚了,家长也会过来,让爷爷帮忙选一个举行婚礼的日子。此外,哪家盖新房,要上梁了,也要让爷爷来看一下,哪天上梁才合适,这时爷爷更为豪气,往往大笔一挥,写下“太公在此,上梁大吉”,嘴里还嘟嘟囔囔的说:“有我们老祖宗在呢,什么都不用怕”。
当然,爷爷帮了忙之后,作为回谢,人家也会给爷爷带一些礼品,有点心、鸡蛋、食物,还有糖果、花生等,有的还会给爷爷放上两包烟,还有的直接送一点现金。所以,姜小白跟着爷爷的时候,总少不了零食吃。姜小白从小就为人厚道,经常拿出这些零食给邻居家的小朋友吃,小朋友们也喜欢跟他一起玩。
除了日常这些事外,爷爷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以自己的方法对姜小白进行教育。那时候,还没有收音机和电视这类娱乐的东西,爷孙俩吃完晚饭,就会早早躺在床上,爷爷就给姜小白讲故事,最先讲的就是封神演义,讲姜子牙如何封神,如何降妖捉怪,直到姜小白听得都背过了,就又讲三国演义,讲西游记,讲水浒传。再后来,就开始讲周易了。但对于姜小白来说,周易太深奥了,还听不明白。爷爷就说,听不懂没关系,你先背下来吧。
于是,爷爷就拿出本破旧的周易,自己念一句,让姜小白跟着念一句。到后来,姜小白能大致地背一些了,但是也没有全部背完。爷爷说:“你长大了,再读周易,就容易多了。不过在我小的时候,我们是全部背诵如流的。先生教我们读书可严厉多了,每天都要背一段,背不过,就拿戒尺打屁股,打手背,到后来,整本书都会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现在是新社会了,不能再打学生了,所以,你们这一代可比我们小时候享福多了”。姜小白听了,直吐舌头。
爷爷也不仅仅是让姜小白背书,每天早晨起来,他还教姜小白压腿、踢腿、翻跟头,就象哪些来南水镇上演出的戏班子的人练功一样。对于这个,姜小白倒是特别喜欢,练得非常起劲。爷爷告诉姜小白,踢腿、翻跟头什么的都是基本功,和戏班子里的功夫也是差不多的,但爷爷以后要教你的可不是戏班子那一套,人家那是在舞台上表演用的,虽然也有一些真功夫在里面,但还是属于花拳绣腿一类的。爷爷要教你的,那可是一招一式的真把式。
果然,等姜小白把基本功练好后,爷爷开始教他的,就和戏班子的不一样了,他教了姜小白一套拳术,动作一点也不如人家戏班子的动作那样帅气、漂亮。爷爷让他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每个招数都要练得精熟。爷爷对姜小白说,古代老拳师常说:不怕千招会,就把一招精。你要把一个招式练透了,练精了,遇到坏人,和人家交起手来,才能用得上。
也是出于男孩的天性,与背古书相比,他还是对练武术的兴趣大些,所以也比较用功,一招一式都学得很认真。到后来,还让他打沙袋,蹲马步。对于这些锻炼体力的活,姜小白也是一点不偷懒,咬牙紧持。所以,他出落得比一般同龄孩子更健壮,灵活。
日子就在爷孙俩这种其乐融融的状态中轻轻流淌。爸爸妈妈也会偶尔挤出时间回来看看,每次回来,总是给姜小白买来衣服和玩具,还会带一些当地孩子见都没见过的好吃的零食。和爸爸妈妈相聚当然是姜小白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