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泉山教诗暗里用心,明沉钓鱼入静调息(第1/2页)  圣僧穿越手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江阳府地处繁华,府衙自然是好一番风景。门前矗立两尊大石狮子,三间黑色广亮大门,黑色油漆廊柱,左书上联“接元海倚东山权衡南北”,右书下联“整吏治抚斯民调鼎凝厘”,上面挂有英宗皇帝亲题“海晏河清”。进门中路正堂乃德政堂,西边乃思民堂,东边乃昌华堂,另有四五间大房作公房,威严肃穆。进二门,有外书房,勤思堂,怡然堂等,抄手游廊并穿堂厢房,再进内院则是分为西苑,正房和东苑。

    如今这江阳府知府沈德恒在任四年,专心吏治,并不贪图富贵享乐,因此房间布置摆设大都是上一任留下来的,只添置了些许日常必备物件,家中又只有沈苏氏一个妻子,一个大女儿沈月容并一个小儿子沈景湛,其他的都是丫鬟c婆子并小厮,人口简单。如今沈德恒和妻子起居皆在正房,小儿子在正房的厢房。女儿就安置在西苑,并丫鬟婆子一起住。

    这日刑房早早就有人来请沈德恒,中饭也在外院用了。沈夫人带着沈景湛由乳母王嬷嬷,并奶妈子和近身侍奉的丫鬟翠烟和翠叶服侍着用了饭。

    因为大女儿行动不便,就专门在西苑安置了小厨房,更免了每日的请安,只平日里去探望女儿,更吩咐了府医隔日请脉,婆子每日来嘱咐几句。

    待吃了饭消消食之后,夫人便问沈景湛上午学的书,只听他脆声声地背“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便拍了拍他的头道:“湛儿,可知为何农民会饿死?”这小公子有些自得,但是表情却又有些肃穆,白嫩嫩略带粉色的小脸一时间表情非常精彩。

    这沈夫人猜测任清是有意教这首诗,却见小儿子正色言道:“母亲,我上午听夫子讲了这两句话的意思,说是天下的田地都有农民在耕种,但是有的农民却仍然会饿死。”

    沈夫人点点头,景湛便接着道:“我当时好奇,想着为何种地的人会饿死呢?我便问了夫子。”“夫子说,是有人抢了他们的粮食。”

    沈夫人又点点头,“湛儿知道是谁抢了粮食吗?”这小公子却是没有之前流利了,挠了挠耳朵,想了一会道:“是劫匪吗?”

    沈夫人看着景湛,耐心说到:“如果只是劫匪,官员赈灾剿匪就不会饿死人。”

    这景湛想想母亲的话确实有道理,又问:“那是因为劫匪抢粮食,官员不管吗?”

    这沈夫人沉吟了一下,道:“有时是这样,但是有时候是官员抢粮食。”

    这景湛就愣住了,皱了两条黑眉,挠了挠耳朵,“那可怎么办呢?”

    “有皇帝看着呢,官员如果欺压百姓,就会被革职查办。”沈夫人说完,轻轻扶儿子的头,目中若有所思:“所以说,当官一定要勤政为民,能够护持一方百姓的才是好官。”

    “儿子明白了。”景湛低头俯身,拱手行礼,颇像对任先生行的礼,这沈夫人被他的憨态和赤城逗得心下发暖,又忍住笑,轻声哄他:“时候不早了,歇个晌下午好去进学”。

    景湛于是就由乳母王嬷嬷领下去,由丫鬟青萝和青竹服侍着自去歇晌。

    这沈夫人看儿子去歇晌了,便叫翠枝着小厮去前面悄悄打听,今日是何要事耽误得老爷晌午也未回来用饭。这沈德恒除非是公事要紧,向来是晌午回内院用饭的。

    她自躺在床边休息,又想到那句“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翻身起来,进了内屋卧室,找到了沈德恒前几日看的那本《唐史考纪》,仍回了窗前那榻上斜卧着看。她本就有歇晌的习惯,且平日里不多看史书,有些乏味不得门道,看了不多时,就睡着了。

    “翠叶,小姐又去钓鱼了吗?”沈夫人此时正半躺在临窗的美人榻上,睡眼惺忪,白玉鹅蛋脸,柳叶远山眉,虽然有些上了年纪,但越发从容中透出懒怠地动人。在一旁侍候的翠叶一边侍候妇人起来,一边回到:“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