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2章 两院之争与白鹿书院(第1/3页)  天刀遗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奚思明是汉州人,在三个月前千里迢迢的来到西州的白鹿书院求学。

    可能这么说令人不太明白,这里需要详细的解释一下。

    儒家不像地球上古代中国那样唯我独尊,但在这个世界也是三大显学之一,不仅在江湖上与佛道并列,且因为学说迎合统治者的缘故,在朝廷和世家中也是拥有大量的拥趸。

    当然,相对来说不善争斗的儒家能与佛道并列,也是因为他们在朝中和世家都有奥援的缘故。

    但是学说显赫,人数自然就多;而人多了矛盾派别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就像佛家三寺分别矗立在大宣、北耀和比西州还西的西域一样。儒家的两大书院也是分属大宣的汉州和北耀的燕州。

    虽说两者都源自儒家思想的源头孔夫子,但早在罗朝和周朝时期就出现了明显的学术分歧,不过那个时候都还处在一个国家之内,互相之间也有些香火情,经常互相交流,所以还算友好。

    但是等到周朝灭亡,大宣上位,而北耀趁机抢夺了燕州起,事情就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本来燕州人也视北人为蛮夷,燕州修辩书院的儒家学者们也不愿意遵从明家的领导,不但带领当地军民强烈抵抗,甚至在最危急时还动过放弃千年书院故地,阖院南撤的想法。

    但是就在那个时候,他们被狠狠的在背后捅了一刀。

    儒家不像佛道两家那样与统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遵夫子的教导积极入世施展自身所学。因此早就和宣朝开国帝王达成协议,辅助封氏争夺天下的敬德书院不愿让将来的朝廷中再加入另外一股儒家势力,所以就在修辩书院被打的损伤惨重准备后撤之时,以防止蛮人北下为借口,堵住了他们的退路。

    并且与此同时江湖上出现大量大肆宣扬修辩书院的大儒们毫无风骨,投降蛮族的谣言。

    当时的修辩书院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并无天人坐镇,最厉害的不过是两个外神巅峰,且都垂垂老矣,具都死在与北耀大军作战的战场之上。这会儿又听到同宗同源的另一家书院如此造谣,而南方大部分不明真相的书院也跟着批判自家,登时学子们的士气降到了谷底。

    在燕州读书的学子基本也都北方人,很多人的故乡也被趁宣朝代周之战而趁机南扩的北耀大军占领,本就心忧家乡。这会儿又被南方同仁所鄙夷,心灰意冷之下不由得动了其他念头。

    而当时代掌书院的院长是上任院长死后临时任命的一个年轻人,此人年方三十就已外神第三阶梯,而且学识渊博不输大儒,本就是心高气傲的时候,哪能忍受这种侮辱。

    他在与北耀对抗的时候,发现对方早已偷偷学习中原文化,已经不是中原人心中那种食肉喝血的蛮夷。不但首领明家有人君之象,就连他手下的文武官员之精明能干也不逊色于周宣。

    加上当时的北耀大头领明轩也希望自己手下能够拥有一家站在儒家巅峰的书院与南朝对抗,百般邀请示好,于是这个年轻人一气之下就真的带领书院的大部分学子投了北耀。

    而由于这部分学子的家乡基本都在北耀的统治之下,因此几乎没有受到来自书院里的阻力,而那些鸿儒们,一方面没有这个代院长人格魅力强大得士子人心,一方面他们也觉得自己就算回去南朝,也争不过那早早与大宣联合的敬德书院,不如在北耀这个极度渴求教化的新生国度做一番事业,也就顺水推舟了。

    于是两者顺利合流,明轩为了表示自己的求贤若渴,几乎把整个修辩书院的学子都封了官,对于他们的亲人家族也具都厚待,不允许麾下的军队骚扰地方。而修辩书院也投桃报李,帮助北耀训练出大量符合要求的下层官员,让他们在周宣大战的时间中迅速巩固住了打下的地盘,同时在安定地方的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后来北耀的六大世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