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章 巡视组(第1/3页)  星火燎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戚继光心情很不好,一旁陪着的杨佥事也有点沮丧。

    随行的亲兵也感觉到了领导情绪的变化,两位领导这两天的脾气越来越差,他们也不敢像前两天那样插科打诨,只能是不声不响的吊在后面。

    这也难怪,谁让这些山东卫所的同僚这么的不争气呢

    戚继光上任伊始,就像秋水预料到的那样,提出要巡视整个山东境内的登州c文登c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

    山东都司其他几位比他级别高的领导,对此虽不怎么热心。

    戚继光是走谁的门路进来的,大家都清楚。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能量和发展潜力,戚继光在这个都指挥佥事的位置上,只要不出什么篓子,注定只会是一个过渡;

    不热心?是因为自家的卫所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朝廷也没拿它当回事,自己更不拿自己当回事。

    打仗?现在都靠募军,卫所兵哪能打什么仗啊?卫所嘛,就是士兵种地,官员领饷。

    大家都是混口饭吃而已,谁也别跟谁过不去!

    但戚继光提出这个要求,又不能拒绝,这是人家的本职工作啊!

    自己不做,总不能阻止别人做吧?只好派了位新晋的杨佥事陪同,巡视全境。

    这位杨佥事临走前,有人给他捎来都指挥使的口信:所有一切大小事宜,任凭戚继光做主。有了功劳是大家的。真要出了什么问题,就都推到戚继光身上,反正他有后台。

    二十五个卫所,都走了一大半,没有一个能让戚继光满意的。

    首当其冲的是屯田荒废。所有的卫所都存在这个问题,威海卫的情况最好,那也至少荒了一半。戚继光没去京城之前,就是在登州卫专管屯田,深知其中利害。所以,屯田,这是他此次巡查的重点。

    这些土地是明太祖朱元璋,依照当时的军户数目来分配的。实行“军士屯田自食”的“兵农合一”政策。军队种地,朝廷不收赋税,做到自给自足,既养了兵,又不给朝廷增加负担。

    随着后期国家财政的需要,这部分土地也开始征税。

    开通漕运,“每军屯一分(四十亩),正粮十二石”,这个税率不高,只有大概百分之十;边军打仗,又是“正粮十石”;连给朝鲜赈灾,也要在山东的地界“正粮十石”;

    而且,在实际交粮时,由于军官普遍采用的淋尖踢斛,大斗换小斗等手段。

    《明会典》记载的,实际税收一分地通常可达六七十石,而一分地所产不过一百石左右。这要交出去一半还要多,遇到灾年或是收成不好,还要倒贴。

    种田不划算,自然很多地就没人种了,还不如给那些囤积了大量土地的高级将领做零工。

    还有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的主人死走逃亡,地不种没人管,你一种,就有人来收税,税负又重,种地又不划算,这部分地自然也没人愿意种了。

    基于这些原因,好多地就这样荒了,沿途所见,有近一半的军屯田都是杂草丛生,有些地甚至里边的灌木都有一人多高,那就不知道是荒了多少年了。这些地要都种上粮食,山东至于每隔几年就闹一次饥荒,要朝廷赈灾吗?

    卫所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疏于训练。

    威海卫屯田做的不错,着实让戚继光心里有些安慰,提出来要见见全所的士兵。

    集结的命令发出已经半个时辰了,实到人数还不足应到人数的一半,而且,所有已到的兵丁,衣着杂色,手中的武器也是千奇百怪,还有拿着锄头就过来的。队列一看就知道从来没排过,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该站哪里

    戚继光当时看着手足无措的指挥使,指挥使很无奈的,反复说着:“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呀!”

    难道我大明的海防竟要靠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