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第1/2页)  忆高中过往如花易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刚吃过午饭还有些不适,就在图书馆打开手机,看到一则新闻,张海迪连任中国残联主席,我不禁思绪飞,感概万分。

    张海迪的故事我从小就知道,小学老师多次在课堂上讲过她的事迹,号召我们向她学习,可以说海迪姐姐的故事从小已经在我心中萌芽,在我的启蒙教育中留下深刻印象。

    十年过去了,昔日身残志坚的海迪姐姐今已独当一面。

    她坚韧不拔,永不言弃,自强不息,堪称励志神话,难道我们这些健健康康衣食无忧的人不应该向她学习吗?我们正值青春,风华正茂,坐在明亮的教室,穿着光鲜的衣服,走在美丽的校园,吃着可口的饭菜,享受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优质资源和家庭给我们的后勤保障,可以说我们是身在蜜罐里,长在红旗下,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虚渡光阴。

    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c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c日语c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c《生命的追问》c《轮椅上的梦》等书籍。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c价值观问题。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c有道德c有文化c守纪律的新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c钉扣子c补衣服。她发现村里缺医少药,就决心学习医疗常识和技术,用零花钱买医学书c体温表c听诊器和常用药物。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c《人体解剖学》c《内科学》c《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

    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

    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热情接待。重病号不能行动,她就坐着轮椅,登门给病人扎针c送药。

    张海迪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年她曾“婉拒”邓朴方,不愿意成为中国残联主席的候选人。“我当时就是用我是一个作家,舍不得自己的工作,来拒绝他。我是真心真意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担任一个什么很重要的职务”,张海迪回忆,她跟邓朴方说,“请你再选比我合适的同志”。可邓朴方说,“你认为呢,你帮我推荐推荐。”邓朴方谈到了自己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