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3、会学习会反思的鞑子最可怕(第1/2页)  明末好国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看完《武备志》,张璟便将它放在桌案上,假装沉思了一会。Ψ菠w萝w小Ψ说

    而后,张璟大赞道:“止生之才,无以言表,此书与戚少保之《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相媲美,也并无不可。”

    茅元仪闻言,眼里神采奕奕,但还是谦虚道:“国舅爷妙赞,此不过属下拙作,如何能与戚少保相比?”

    不过,张璟见他眼里的那股笑意,一直没有散去,但张璟并未责怪茅元仪这般自满。

    毕竟,若是他的兵书被人在这时候称赞能与戚继光相媲美,说不得他这个来自后世的人,也得和茅元仪一样,有些自满起来。

    终究,戚继光在真实历史上,无论是现在还是后世,那都是后人敬仰的名将。

    抗倭、御鞑,建立被后世成为当今“东亚第一强军”的浙兵,哪一桩,哪一件,不是每个热血男儿憧憬的事情?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诗无论何时读起来,都有一股让人欲罢不能的热血冲动。

    而戚继光留下的浙兵,即使他死后,也是大明的有数强军,各种重要战事,从不缺乏浙兵的身影,直到浑河血战……

    谁都知道,戚继光将浙兵训练之法,还有他毕身的经验理论,全部写进了书里,其中尤以《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本兵书最为出名。

    现在,张璟说《武备志》能与《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媲美,茅元仪再如何,自然都不能安下心来,毕竟这是很高的评价了。

    当然,为了防止茅元仪现在就把这本书拿出来展示,张璟还是有意说道:“止生的《武备志》,确实不错,只是我感觉里面有些地方还有很多不详实之处,不知止生对此如何考虑的?”

    闻言,茅元仪收拢了心神回道:“国舅爷说得极是,这只是我的初稿,内中尚有不少我不精通的地方,因为没有详细的著作借鉴,所以写的有些简单了。”

    “那你日后想如何发展此书呢?”张璟又问道。

    “暂时没想好,想过先将此书献予朝廷,请朝中兵家大能指正,至于书中未完善之处,则待日后一一补足完善。”茅元仪回道。

    闻言,张璟点了点头,茅元仪选的路子,走得是一般想要凭借著作获得功名人的稳妥之路。

    毕竟,茅元仪也不是大富大贵之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在一本书上空耗,若是他只是一个想要默默著书立作的人也就罢了,关键他也是有自己的出仕野心的,这也就让他在成书时,就非常急切了。

    他想的是赶快用他的初稿,去震惊震惊世人,先把功名之路弄出来,然后再找时间,慢慢把著作完善。

    某种程度而言,茅元仪用的套路,就和后世网络小说一样,先写个开头,挖坑让人跳,看看效果,不行的话那就火速填坑结束,行的话那就使劲完善挖的坑,这样另类的“以战养战”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多数想要功名者的选择。

    张璟知道,真实历史上,茅元仪就是这么做的,不然也不会前后用了十五年才把这书彻底完善。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有茅元仪经历不够的原因,也有他手上的资料不够多的原因,毕竟,有些兵书,民间可淘换不到。

    说到底有些兵书,可是作为朝廷机密的存在,是不能流传民间的,这也是茅元仪入仕以后还要继续完善《武备志》的原因,因为他功名得到了,剩下的就是要把《武备志》完善,而入仕朝廷,就让他有了完善兵书的契机了。

    想明白了这点,张璟就说道:“依我看,止生这书毕竟不完善,若是急迫间呈献朝廷,恐怕不美于人。要不暂且先忍一忍,将书中不完善之处补足,再献于朝廷,若止生不弃,到时我亲自将《武备志》呈献于陛下面前,如何?”

    “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