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010(第2/3页)  回到五零年代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社会发展,你就得进牢房好好的接受思想进行反思。至于什么时候出来,能不能出来就不关他们的事了。

    不过总有人不会循规蹈矩,虽然全民公社,所有的东西都是大家的话说得好听,可其中滋味,也只有自己知晓。

    这不,全民公社化才实行半个多月,从最开始的随便吃,敞开吃,顿顿有肉菜,逐渐变成清汤寡水比从前都不如的吃食。很多人受不了,偷偷想着法儿改善下伙食。

    这也是周燕来大学校区的原因,现在还没到文/革,破四旧的时候,现在的老师,尤其是大学教授们深受百姓们的爱戴。毕竟,知识就是力量。而且国家现在所有的厂工基本都要求识字的,学历越高,待遇就越好。

    做为省会第二大城市,南昆大学历史悠长,里面的老师教授家境大部分都不错,把鱼卖给他们,想来应该会受欢迎。

    找了个僻静的地方,周燕拿出十条约摸四斤重的大鱼装进早就准备好的麻袋里。然后拎着麻袋,走去学校后门,看见几个穿中山装,怀抱一沓子资料试卷的老师和五六个面孔比较年轻的学生正要进铁栅栏门里。

    她赶紧拦住一个头发花白,衣服崭新,带着一副黑边眼镜,看起来气质不凡的五十多岁的老师,低声问:“老师,要鱼么?”

    那男教授吃了一惊,上下打量她一眼,见她用红绳捆着麻花辫,穿得土里土气一副乡下村姑的模样,很快了然,同样压低声音问:“怎么卖的?是新鲜的吗?”

    “早上拿的,这会儿也就断气一两个小时,新鲜的很。”周燕见这老师没有细问鱼是从哪里来的,心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觉得这知识分子就是不一样,知道该问什么,不该问什么。

    她把麻袋放在地上,松开一个口子,让那老师看货:“每条约莫四斤左右,一条卖三块,搭四两粮票。也可以用粗粮米面来换,如果有工业卷或者布票等等其他特殊卷类,就两块钱一条,我还额外多送您一条。”

    这价钱是她事先从赵有恒打听来得,不高也不低,价钱中庸实惠。

    那教师听完,更是吃惊。这年头人人都吃不饱,养鱼的少之又少,就算养,那鱼能长上个两斤左右已经算大个儿拿出来卖了,何况每条鱼都在四斤左右。

    看这姑娘的年岁不大,麻袋里装了最少十条鱼,不知道她是打哪儿弄来这么多鱼,又是如何养到那么大的。

    心里虽然吃惊,他也在脑海计算着价钱,猪肉在粮站卖八毛钱一斤,鱼根本不供应。一是运输不便,二是鱼缺氧容易死。他爱人喜欢吃鱼,每次嘴馋了,要么他跑去乡镇河沟里钓尾指大的小鱼,要么就去黑市买晒干的咸鱼。

    那咸鱼个头也就两个巴掌大小,一条都要卖两块钱,搭半斤粗粮。现在这姑娘的鱼不但是新鲜的,而且个头这么大,价钱方面又好说。

    男教师两眼放光,朝周燕使了眼色,两人来到学校后面一处偏僻的巷子里,男教师说:“姑娘,你在这里等等,我回宿舍拿粮票工业卷,顺便帮你问问有没有人要买鱼。”

    “那真是谢谢您了,我爹娘那里还有十几条鱼,正愁没人买呢。”

    男教师闻言笑了笑,没拆穿她这假得可以的谎言,抱着手里的资料,一阵小跑去了校区。

    很快他便回来,身后还跟着四五个老师打扮的男男女女,见着她,脸上都带着喜色,“鱼在哪儿?快让我们瞧瞧。”

    周燕依言打开麻袋,那五个老师惊呼起来:“呀!真是鲜鱼呀!鱼眼儿都没完全翻白呢!”

    周燕呵呵一笑,空间的时间是凝固的,她抓进去的鱼是活的,虽然没有用水养,但一直保持着刚死的状态,当然是鲜的。

    “你小声点,现在是上课时间,小心被人听了去,把我们通通告了。”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