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鼓书琴韵(第1/5页)  念念梓里挽朝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麦收之后,乡下暂时有个小闲。此时,也是各行民间艺人尤其是鼓书艺人走乡串户表演的黄金季节,夏日的夜晚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在冬日里没有戏班子来演出,或者其他不赶农时的时节,也会有曲艺艺人出现在小镇的街头。总之,他们总是见缝插针,把小镇的时间空隙略带格调地填满。

    夜幕降临时,乡亲们把在自家门口打扫干净,洒上水压压尘土。晚饭做好以后,在门口铺一张席子,或搬个小桌子c板凳,吃晚饭c纳凉。家家如此,与邻家连成一片,相互谈笑风生,交换一下好吃的东西,也无所谓串门儿了。小孩子东家逛逛西家窜窜,不大会儿就从各家“讨”到很多好吃的东西,惹得大人们一阵嗔怪。

    晚饭之后,乡亲们和邻居们谈笑纳凉,最大的娱乐便是听鼓书了。人们亲切地称鼓书艺人为“唱大鼓的”。

    这些民间说唱艺术,在当地形成多种流行的曲艺形式,有山东大鼓c山东琴书c山东落()子。因为道具和唱腔存在类似和相通之处,大部分乡亲们往往只知道听,不能具体分清,统一称为唱大鼓的。

    这三种民间说唱艺术全部是在家乡小镇所在的鲁西南一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起源地,形成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形式。

    鼓书艺人一般是一个男人,家当也很简单,只用一个大布包袱背着一直大皮鼓便可以走乡串户地献艺了。

    当在田里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踏着落日的余晖返家时,鼓书艺人已经在街头支起了鼓架,亮起了家什,“嘭嘭嘭”地敲起来!小孩子们便兴奋不已,慌慌张张地搬凳子占地方。而大人们却不慌不忙地打扫院子c做晚饭c洗洗涮涮。其实,直到大人们收拾停当,鼓书艺人才真正开始说唱,早早地打鼓,无非是吸引人们的注意。

    而且,听书和看电影不一样,不需要看清楚,能听的明白就可以!只有的小孩子们才坐的很近,围在说书的周围,想看看说书人的道具。不过大人们怕小孩子乱,等说书开始的时候,会把孩子拉开,以免在说书的时候扰乱。

    乡亲们或蹲或坐,虔诚而喜悦地听书。很多人家把饭桌搬出来,坐在家门口边吃晚饭边听。老人们抽着旱烟,安静地坐在外圈。婶子c大娘及老嬷嬷们都扎堆凑在一起,远远地坐在家门口的席子上,一边听一边私下里聊天,悠闲自在。男人们则一般听得都比较认真。偶有小孩子嬉闹,便引来呵斥。

    有年轻媳妇怀里的婴儿突然哇哇大哭起来,惊扰了听书的人们,婆婆连忙嗔怪,丈夫十分歉意,虚张声势地训斥媳妇。媳妇一时哄不下,忙解开衣襟儿把塞进娃娃的嘴里,娃娃便止住了哭声,哼唧着啧啧有声地吮吸着,不久便幸福地睡去了。

    鼓书说唱的细节大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大概是哪方面的内容,无外乎古代英雄侠义故事及清官公案故事,最常说的是包公案c岳飞传c杨家将,还有大小五义c水浒英雄等民间侠义故事。虽然鼓书艺人说唱的内容大致相同,但每个艺人的说唱风格略有不同,倒不会给人陈旧俗套的感觉,所以即便是同一部故事,乡亲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鼓书说唱一般是时说时唱:唱的是委婉序曲,人物的辗转腾挪c心路历程,淳朴而带有古典诗意;说的是精彩故事情节c斗奸除恶的生动场面!亦庄亦谐,嬉笑怒骂,淋漓尽致!说书人右手捻着鼓槌,随着说唱的情节曲调,敲打着那只巨大的皮鼓,左手手指间夹着两根窄窄的闪亮钢铁小板,清脆灵活地击打,与鼓点儿声声相和c浑然一体,加上表情投入,激情飞扬,气场c韵味十足!

    这种说唱形式质朴浑厚,韵味儿悠长,尤其是手指的那一对小钢板在之间如白花花地如梨花一样上下翻飞,因此称为“梨花大鼓”。不过,听老人们说,这个名字的由来,小板的样子有点像乡亲的犁地的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