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2章 中原边防(第1/3页)  华夏之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怎奈华夏兵将早已磨刀霍霍,争着立功,送上嘴的肥肉焉能丢了,几乎不出四天明王朝四路大军即全军覆没,连个渣都没剩。捷报报至欧阳轩时,欧阳轩陷入了沉思,终究是国内战争,欧阳轩现在不想做得太绝,下令将俘虏和降兵带着阵亡明军将士的遗骨放回中原,五十万明军活着回到中原者不到三十万,而就这三十万人因为战败辱国,被坑杀与北京城外。接下来的数次进攻,欧阳轩没有再放一兵一卒回返中原,经过说服送到东非郡接受为期五年的洗脑式教育,收为华夏国民。前前后后,直到长城建设完成,华夏共计收降战俘达百万之众,极大地挫伤了明王朝的气势。朱高炽在郁闷中与继位十个月后病故,由其子朱瞻基继位。朱瞻基一改其父政策,遣使与华夏修和,承认华夏趁乱多占领的土地,签订了长安第二条约,承认华夏的宗主国地位,明王朝为华夏属国,明皇帝接受华夏皇帝册封,恢复朱棣前期旧制,认华夏为正朔;将杭州、苏州作为两国各自开放的口岸,实行对等贸易往来,华夏免除中原商贾在杭州经商赋税;华夏每年为明王朝提供粮食五百万吨,明王朝须每年向华夏皇帝称臣纳贡,互派使节。朱瞻基却做了一件让欧阳轩很纳闷的举动,居然派出了使节前往日本、朝鲜和印度,派商船经华夏海域前往东非、奥斯曼帝国、印度等国。摆明了内部承认华夏,而在外部联合各方势力一同孤立华夏。对于这种小伎俩,欧阳轩和华夏朝野干脆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大不了六百万正规军加上八千万预备役齐上阵。对华夏的孤立却正中了欧阳轩的下怀,在强大的生产力和科技面前,最好的方式就是发展自我,壮大自我。

    虽然朱瞻基表面上认输了,但实际什么情况,欧阳轩心里最清楚。中原人在骨子里就瞧不上根在中原的华夏人,称之为崽蛮。死灰复燃的儒家在中原散布的格物乱国传言在中原还是甚有市场,尤其是在那些底层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更是对格物奉若妖孽,尤其是对铁壳车更是视为惑乱天下之物。这场北旱南涝着实让明王朝元气大伤,尤其是南方的洪涝,让近千万百姓面临着饥饿的风险。整个中原在原来不到千万的人口,加上陆续从流放地返回中原的流民后裔,总计不超过一千四百万,大部分集中生活在黄河和淮河流域。这些人是忠实的古制追随者,朱瞻基也是被迫签订了长安第二条约,面对强大的华夏帝国,他真的输不起,只能妥协,甚至承认了华夏偷换了长安条约的概念,私自设置的长城防线。至于他想孤立华夏,也是手下的那些“能人”提出的建议。

    在北京的华夏使馆修得异常豪华,将上邦大国威风发挥的淋漓尽致。朱瞻基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没办法实在是打不过。不到一年前前后后搭进去了百万生力军,如今再无兵可派,甚至凑不齐一个万人军队。手下的左丞相杨荣建议忍辱负重,联合北方的建州女真、朝鲜、日本共同对付强大的华夏帝国。在他们的认知里华夏不过占据着南部、北部、西部广袤领土,崇尚格物的汉人后裔。至于大陆以外的其他地区因为华夏限制,他们只能从书本上略知一二,也仅限于那些使官。这也是儒家士子在千年来一贯的作风,欧阳轩早已经习惯了。中原欧阳轩一直没有放弃再次染指,只有不断的强大的身躯,才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欧阳轩现在唯一顾虑的就是自己的身世和后世那个畸形的社会,只是儒家千年来在中原根深蒂固,已经到了很难根除的地步。儒家也是最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工具,只要有君主制在,儒学思想就会存在,完全靠君王或者团体的道德来统治社会,这样的统治方式一旦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结合就会成为向朱元璋那样的混蛋皇帝。

    欧阳轩看完信报,下令道:“对中原除开放杭州城外其他边关一律闭关,除有外交文书者,否则一律禁止出入。禁止其他人出入”。“诺”。

    这一年不只是华夏收复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