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4 章(第2/4页)  华夏圣帝大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既然舜的居心如此,他一定会深居潜藏,一时难以找到。朝中不可一日无主,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就拥丹朱即位,大家以为如何?”

    弃道:“万万不可!先帝以为天下是个公器,不是私物。为传帝位之事,几十年忧心不解。得到虞舜以后,愁眉才得以舒展。先帝虽然过世了,我等仍应以先帝之心为心。假使我违背先帝之意,那先帝几十年之苦心,将尽付流水。况且丹朱庸才,先帝深恐他为君而招祸。如果我等现在拥戴丹朱,真要出了什么事情,我等如何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契接着道:“后稷说得很对。如果让丹朱登了帝位,他心气高傲,不听人劝。万一将来失德累累,遭诸侯百姓之叛弃,岂不难堪!先帝传贤不传子,他的一片苦心我等应该知晓,不要明知故违。”

    大家都以为然。于是议定,一面寻访舜,一面先维持着这个无帝的朝政。

    且说那舜有意僻开,早已蓄心已久。就在那三年居丧期间,他就筹划了外出避开,让位丹朱的计划。所以,居丧一毕,舜便不告知任何人,立即微服易装,扮成老农模样,悄悄离开了平阳,向东南而去。

    他渡过黄河,经豫州,渡大江,过震泽,沿着江岸直到直往南走。一则游览大好河山,二则寻访当年的旧友,不觉就过了数月。

    这一日,当他正在去苗山的路途之中,却被四处寻找的使臣看到了。在众臣的一片苦劝之声中,舜推却不得,硬是被大家拥戴着迎回了国都。

    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 [本章字数:1786 最新更新时间:2013-03-05 22:24:10.0]

    ----------------------------------------------------

    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

    从苗山走到帝都平阳,竟走了一个多月,等他到了平阳,大家早已做好了准备,众位臣工都聚集在郊外欢天喜地迎接他。

    时值十月初一日,这日适值甲子日。于是,就以这个月为正月。以这一日为元日,舜在大家的簇拥下,穿上了帝王的服饰。乘了帝王的车驾。来到了文祖庙,虔诚地进行了祭祀。

    甲子日,舜在大家的簇拥下,穿上了帝王的服饰。乘了帝王的车驾,到文祖庙祭祀。文祖庙是帝尧太祖的庙,这个仪式是必须举行的。虔诚地进行了祭祀。祭祀完毕,即陟大位(《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帝舜陟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国号,改国号为虞;第二件事就是安顿丹朱。他选择了丹水地方(今山东省临朐县境)封给了丹朱;第三件事就是任命百官。在众官之中,禹的品xìng最好,功劳亦最大。于是,帝舜让他做了总揽百官的司空 ,弃为司稷,为五谷之长(后人在抄写《舜典》时,将司稷抄为后稷,日久成规,也就按后稷称呼吧。);任命契为管理教化的大徒;垂为共工;皋陶作狱官;伯益任管理草木鸟兽的朕虞之职;伯夷任掌管天、地、人三种典礼的秩宗之职;夔为典乐之官;晏龙作纳言之官;伯夷兼任史官之职;最后一件事是修建新都。

    上古时期有一个惯例,每换一个朝代都要另建一个新都。帝舜经再三选择,最后,择定将新都建在蒲阪 (今山西永济县西南,黄河东岸。《平阳府志》:“蒲州:古蒲阪,虞舜所都。”《史记?正义》引《地记》注:“河东县二里故蒲州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二妃坛。”《帝王世纪》:“蒲阪,舜所都,城中有舜庙。”《史记》集解:“舜所都,言蒲阪。”“舜所都也以今考之,当即战国秦汉时,蒲阪旧城,所改蒲城东都,舜之古都此焉。然后世城廓之事,自禹而始。”《史记?世家第一?吴太伯》: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